宋代米黄色哥窑瓷分析
1.宋代米黄色哥窑瓷以金丝铁线为装饰纹,同元代米黄色哥窑瓷相比,体积要小一些。釉层比宋官窑瓷薄,属于胎厚釉薄型。由于传世量极其稀少故珍贵无比。同一个品种尺寸往往不尽完全相同。有贯耳瓶、琮式瓶、瓜棱瓶、双耳瓶、瓜棱高径瓶、三足炉、葵口碗等。体形一般在20厘米以下,在所有朝代中的米黄色哥窑瓷中属于最小的。
2.胎体坚致较硬,造型虽小但较重,厚度为4毫米左右,胎内为黑色、灰色、杏黄色、土黄色等颜色,胎表有一层粉褐色的紫金土为化妆土,所以我们看到的底足表面一般都为或深或浅的粉褐色化妆土层做护胎釉,但内部却是黑、灰、杏黄、土黄等色。
3.里外施釉,平均厚度小于1毫米,釉不透明。底足胎釉结合处没有清代那种刻意刮釉现象,却较齐整自然。底足内施釉。少数器物口沿处釉水微淌屯积滞留有零星微突凸,有认为属横向滞留,但大多数器物此现象并不明显。在十分平整光润的釉面上有较清楚的酥油光现象,如同脸微微出汗或抹了脸油,极其自然,这也是后世无法模仿的巨大障碍,也是宋哥窑瓷最关键的“身份证”。釉色米黄,色柔似玉。此外还有一些类米黄色,即以黄为主,或淡或浓的含有杏红、褐、青、乳白等色,虽然也称它们为米黄色,但这类颜色因含其它色素杂质略为不纯,虽珍贵,但和纯米黄比稍低一个档次。
4.小开片为主,金丝铁线特征明显。开片纹深者为铁线,浅者为金丝。铁线颜色为血黑、褐黑等色。金丝颜色为桔黄、桔红、红褐等色。铁线打弯或打旋。铁线为先形成,而金丝是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胎纹自然碎裂,并长期接触湿润空气或遇水份逐渐形成。这也是不同于后世特别是清代米黄色哥瓷工艺的一个特点。另外,宋、元两代米黄色哥窑瓷胎体内含有一种老窑红颜色素,为桔红色,这种桔红色侵染和附着力极强,遇湿后能够从胎内向外渗透(若沾于地板或手上很难擦净),金丝能够形成这也是重要原因。汽泡微小
5.足墙脊做成滚圆或扁滚圆状(类泥鳅背),没有后来清雍正时官窑器底足滚圆那么认真严格,也没有清代糯米汁般滑润。泥鳅背有宽一些的地方,也有窄一些的地方,显得随意。足胎外表裹一层化妆紫金土,呈或深或浅的粉褐色,紫金土层内为黑、灰、杏黄、黄等色,有的足脚还渗出铁红褐色,这是胎内老窑红颜色素渗透所为。米黄色哥窑瓷直接暴露出黑色来的情况少见。因米黄色哥窑瓷足部有紫金土化妆层,将黑胎遮掩,口部有釉并不下淌,特别是口沿处釉层有的地方微凸,故不能明显露出黑色。实际中有因足部化妆紫金土层磨损露出黑色,可明显地看到铁足这种情况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