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风云十六国之匈奴刘氏王朝-汉赵(前赵)
上回讲了司马懿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消灭东吴孙氏政权后,结束了诸侯纷争、战乱不断的状态,中国又恢复了短暂的统一,出现了“太康盛世”的发展阶段,百姓生活重新回归正轨,例如人口数量从三国鼎立时期的2400万左右(东汉鼎盛时期的人口大概在6000万左右),从公元265年西晋建国,到公元300年,经过三十多年的稳定发展,人口恢复到3500万左右,可见这段时期社会环境比较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从而带来人口的增长。可为什么说他是短暂的那,从下面几个时间点可以看出这个稳定时期的短暂:
l 西晋是公元265年建立,公元280年消灭东吴孙氏政权,也就是从公元280年开始,中国才恢复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征战的局面,百姓才有了稳定的生活环境。
l 公元300年爆发“八王之乱”,八个诸侯王为争夺权力,相互征战,国家又开始进入战乱时期,仅仅过了二十年,百姓生活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状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l 公元313年都城洛阳被匈奴刘渊建立的后汉政权功陷,被迫迁都长安,此时西晋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到了公元316年,长安再次被后汉贡献,皇帝被俘,西晋灭亡;公元317年,琅琊王氏辅佐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政权。
l 整个东晋政权就存在了五十年,社会稳定的时间也就是二十年,其余时间基本仍然处在战乱不断的状态,所以西晋政权是大统一时代最短暂的统一王朝之一。
西晋末期的八王之乱还带来一个重大影响就是,东北、西北的匈奴、鲜卑、乌恒等民族趁着中原大乱,势力开始进入中原并取并逐步取得了领导地位,开始建立政权,国家进入了我们后面要讲的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时期从公元304年到公元439年,持续了135年,在此时期,司马家族的东晋政权占据江南、荆湘地区,而江北及西南地区则先后建立二十多个国家,期中以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最强,所以史书成为十六国。
自汉、魏、晋以来,西北、东北等地的少数民族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不断内迁,这段时期他们的生活还是比较困苦的,要么成为世家大族的佃客,要么沦为世家大族的奴隶,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不仅仅增加汉族百姓的痛苦,内迁的其它民族同样要遭到战乱之苦,因此,他们就会与汉族联合反抗。八王之乱一方面加深了这种战乱之苦,另一方面八王把远居塞外的少数民族的势力引入到了中原地区,形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和不同民族领导权斗争共存的、复杂的斗争环境,随着斗争的发展,少数民族逐渐取得领导权,他们为了巩固领导权,一方面他们不断的仇杀西晋人民,另一方面,他们还不断的拉拢西晋的世家大族,来增强自己的势力,最终胡、汉统治阶级结成一体,共同压榨西晋人民。
西晋人民不堪压迫,一直在反抗斗争,所以这些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不断的被推翻,但这些少数民族政权被推翻后,他们又没法回到原来的居住地去,他们又会成为新的、占据统治阶层的少数民族的压榨对象,所以被推翻的少数民族就会和西晋人民一起反抗这种压迫,在不断的反抗压迫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与西晋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就融合的非常深了;而且,即使是统治阶级的少数民族,他们也需要依赖西晋的世家大族来统治西晋人民,因此即使是统治时间比较长的北魏鲜卑拓跋氏家族,也逐步融合到华夏文明了,所以十六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的时期,是一个困苦的时期,但也是一个经济、尤其是文化大融合的时期。
下面我们先讲讲匈奴刘氏建立的汉赵王朝(前赵)
西晋末年,由于削减军队、生活奢靡、赋役沉重,百姓开始不断反抗,朝廷实力开始逐步衰弱,少数民族的贵族已经逐步脱离西晋中央政权的统治,形成了一股独立的势力,尤其是在并州(今山西)地区,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此地区的百姓大量的迁徙到江南地区,导致胡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在此社会背景下,匈奴部落酋长刘渊趁着西晋的八王之乱之机,首先独立,建立政权,国号汉。
刘渊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代,他祖父是于扶罗,东汉末年曾与袁绍、袁术等人联合与曹操征战,被曹操打败;父亲刘豹在曹魏时期被封为左贤王,刘渊在晋武帝司马炎时担任北部都蔚,因为匈奴酋长归附汉朝后,自认为是汉朝的外孙,所以后代就都改姓刘了。
八王之乱时,成都王司马颖和刘渊结盟,封刘渊为北单于,让刘渊回并州调兵参与内战,后刘渊在平阳(今山西临汾)称帝,建立十六国的赵汉政权。当时青州的王弥、徐州的曹嶷(nì)、魏地的石勒、上郡四部的鲜卑陆逐廷、氐族酋长单徽等都拥护刘渊,他们一路攻城略低,先后占领一百多坐城池,部下也发展到十多万人。
公元310年,刘渊病逝,太子刘和继位,刘渊四子刘聪杀了刘和自立为王,派遣弟弟刘曜率领死亡大军进攻西晋都城洛阳,攻占了洛阳周边百座城池,洛阳成为一座孤城。公元311年,大将石勒在宁平城(今河南郸城)消灭西晋主力部队十多万人,同年,刘曜攻占西晋都城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公元316年刘曜又攻占了长安,俘虏了晋憨帝,西晋灭亡。
刘聪消灭西晋后,就统一了中原地区,这是匈奴的又一个鼎盛时期,统治人口达到三四百万之多,刘渊、刘聪都是以胡汉分治的方式来统治百姓,汉族百姓采用原来匈奴部队的管理体制来管理,例如原来部队有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等,到百姓这就设置为十户长、佰户长、仟户长,一直到最高的左、右司隶,可以管理贰拾万户;六夷(指匈奴、羯、鲜卑、氐、羌、乌恒)仍然采用原来的统治方式,即单于为部落首领。
刘聪虽然名义上是中原地区的皇帝,但是他是依赖各地诸侯势力才消灭西晋政权的,所以随着战争的进行,各地诸侯就开始火并、抢地盘了,例如大将石勒就火并了王弥,鲜卑是的势力也开始向南推进,占据了燕、代地区,刘聪实际能统治的就是山西和刘曜占据的关中,而且刘聪本人又极度的酗酒荒淫,匈奴贵族也在他的带动下开始在富裕的生活中腐化,在加上连年的征战,百姓根本没有办法开展生产耕种,造成人为的饥荒,这就导致大量的百姓逃离他所管辖的地区而投奔石勒。
公元318年,刘聪病逝,太子在平阳继位,匈奴贵族叛乱,杀死了在平阳城内的刘氏男女老少,自立为汉天王。刘聪弟弟刘曜在长安听说平阳事变,在长安称帝,改国号赵(史称前赵),派石勒平定了平阳叛乱,但平阳地区又变成了石勒的统治地区。此后连续几年,关中地区都发生了疫情,大量百姓死亡,为了充实人口,刘曜从上郡迁徙了贰拾余万的氐、羌人口落户长安。
刘曜全盛时期拥有兵马二十八万人,当时关拢地区的氐、羌都臣服于他。公元325年,刘曜派弟弟刘岳领兵攻打石勒的后赵,后赵石勒派儿子石虎领兵迎战,石虎打败了刘岳,刘曜亲自领兵救援刘岳,结果半夜不知何故,士兵受到惊吓,四散奔逃,刘曜兵败退回长安。公元328年,后赵石勒又派石虎领兵四万攻打前赵刘曜,刘曜在高后原(今山西闻喜)打败石虎,石虎战败逃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刘曜打败石虎后,帅兵攻打洛阳附近的金庸城,后赵石勒认为刘曜占领金庸城后,必然要占领洛阳,从而会进攻河北,所以洛阳必须保住,石虎率领步兵六万、骑兵贰万柒救援洛阳,刘曜听说石虎来救援洛阳,就把围困金庸城的主力部队十多万集中到洛阳,准备与石勒决一死战。
前赵刘曜将部队集结在洛阳城西一带,后赵石虎则将部队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进入洛阳城巩固城防,一部分在城北驻扎,一部分在城南驻扎,到这决战这一天,三路大军一起围攻刘曜部队。匈奴贵族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酗酒成性,刘聪酗酒,刘曜也一样酗酒,尤其是到了战场上更是如此,石勒大军已经打过来了,刘曜连喝数斗酒,在上马出门前,又喝了几斗,结果喝多了没法打了,导致前赵战败,刘曜在昏醉中败走,后被石虎部下俘虏杀死,这一仗,前赵死亡将士五万多,主力部队被消灭殆尽。
刘曜战败后,刘曜的儿子刘熙、刘胤等放弃了长安,逃奔了上邽(今甘肃天水),第二年,后赵派兵占领了上邽,太子刘熙及诸王公侯、将相卿校等一万余人被杀,前赵灭亡。
自刘渊称汉王至刘熙覆灭,立国二十六年。
刘渊这个人可以说是文武兼备,熟读《春秋左世专》、《孙吴兵法》,而且体力过人,擅长骑射,传说他胡须有三尺长,胸口有三根三尺六寸长的红色毫毛,看相都说此人有帝王相。魏元帝曹央时期,刘渊作为质子居住在洛阳,收到权臣司马昭的赏识,晋武帝司马炎也非常赏识刘渊,曾亲自接见刘渊,并有意派他统领东南地区军政事物,但手下大臣们劝告司马炎说,刘渊是匈奴族出身,且此人雄才大略,一旦派出去,恐怕就管不了了,所以司马炎就继续把他留在洛阳了。后来鲜卑叛乱,司马炎又有意派刘渊统领匈奴兵马平定叛乱,但是又因为出身问题被大臣劝阻了。后来刘渊父亲刘豹去世,刘渊被任命为北部都蔚,继承父亲权位,刘渊不爱好财务,乐善好施,与他人结交,匈奴五郡的豪杰都投奔他而来,刘渊在匈奴部族的威望日盛,后来趁着八王之乱,协助成都王司马颖征战之机,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为前赵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