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的建立、发展和最终胜利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到1年,日寇就占领了东三省,获得了数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富庶之地。为了将这里尽快打造成支持战争的重工业和原料基地,其在随后的10年间投资60亿日元(约20亿美元),并采用“抓劳工”方式从农村强征或抓捕了120万劳工,用于掠夺东北资源生产各种军用品。
同时,日本当局疯狂推行“满洲日本化”,制定了武装移民500万人的“移殖民计划大纲”,迁来了大批贫苦农民组成“开拓团”,以每10亩地1元钱的抢掠价格,从中国人手中夺走数百万亩已开垦的良田,又反过来转租给中国人耕种,从而将这些日本的“贫困阶层”,一下子变成了地主。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随着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人又在东北实行配给制,只对本国人和少数汉奸供给细粮,中国人若吃大米白面,便一律按“经济犯”论罪。面对日本野蛮侵略,东北民众纷纷起来抵抗。首先是从沈阳撤出的省警务处长黄显生率省属公安部队和辽西民团组建辽宁抗日义勇军,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此后,义勇军在各地蓬勃发展,至1932年3月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成立时,已达20万人;第二年已经发展至不下50万人,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3000余次,毙伤日寇万余人。日寇调来镇压的兵力也不断增多,从1932年的8万人,增至1938年20万人、1939年30万人、1941年75万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由于日寇的重兵围剿和分化收买,一度轰轰烈烈的东北义勇军运动,经历了1年半就基本失败,除有3万多人退入关内、1万余人退入苏联外,其余绝大多数溃散。旧式武装纷纷受挫后,从1933年夏天起,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登上了东北抗日舞台并成为主角。同年9月,杨靖宇将南满游击队整编为东北任命革命军第1军第1独立师,次年扩编为自己兼任军长的第1军。
随后,王德泰为军长的第2军、赵尚志为军长的第3军、李延禄为军长的第4军、周保中为军长的第5军也相继成立。1936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为团结东北各阶层一同抗战,改名为东北抗日联军,部队发展到11个军2万人,还有以统战关系指挥的武装2万人,游击区相当于东北面积一半。在游击活动最繁的1935年至1936年两年内,抗联同日军进行的战斗达1891次,毙伤敌万余。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连续攻占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地,使关外一些游杂武装的抗战信心动摇,成批投降,如曾参加抗联并任第8军军长的大地主谢文东便投降日伪。加上日本关东军派出主力师团进行“大讨伐”,抗联武装处境更为艰难,至1939年末已减员至2500人。
1941年初,因日寇实行了恶毒的“迁村并屯”,将游击区所有孤立的小村庄全部拆除,逼迫群众搬进铁丝网围起来的大村镇,彻底切断了抗联的粮食补给,使抗联减员至不足千人不得不撤入苏联境内休整。同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苏军为了避免刺激日本方面,不允许抗联官兵返回东北境内,这些人员就地整编为第88教导旅。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945年8月,苏军出兵东北时,这些抗联战士作为侦察人员和向导重返东北,并进入各城市接收,迅速发展了4万部队,成为迎接八路军出关作战的重要策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