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国画一定要练书法吗?1分钟搞清楚传统书画的关系

中国画有个最大的特色就是“书画同源”。

那么“书画同源”是谁先倡导的呢?

最早是在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有这么一段:“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可张彦远没有什么作品流传下来。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他这个“书画用笔同法”是什么样子,做到了什么程度。

现在有据可查的:南唐后主李煜曾用金错书法画竹,还有郭熙画的树、文同画的竹、温日观画的葡萄等,都是从草书中化过来的。

北宋 郭熙《树色平远图》局部

宋 文同 墨竹图轴

宋 温日观《葡萄图》局部

但他们都是些小打小闹,真正大张旗鼓宣扬并实践“书画同源”的是元朝的赵孟頫。

赵孟頫曾写了一首诗: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首诗写的很浅显,我就不翻译了。

其实在赵孟頫之前,他的好友钱选也曾提出来要融书法于画法,画画要像写古隶一样,运笔得稳重沉朴。只是钱选本身的书法造诣不是特别高,他的作品中书画融合得没那么好,所以没什么说服力。

只有赵孟頫这样书画双绝的天才,才能把“书画同源”很好地表现出来,演绎成大家都能看明白学到手的范本。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下赵孟頫的几幅“书画同源”的作品。

《双松平远图》

《双松平远图》

《双松平远图》,纸本。整幅卷轴为纵27.8厘米,横781.5厘米;画心纵26.8,横107.5厘米。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仔细看,峰峦、山石、树木等都是赵孟頫用行草一样的笔法“写”出来的,很少用到山水画常用的皴法,显示了画家对笔墨超强的控制力。

远远看去,甚至有种线条速写的味道。

这种疏朗、看似随意的画法,恰好适应这种山轻水远的景色,也给人一种萧瑟空灵之感。

《双松平远图》局部

《水村图》

《水村图》

《水村图》,纸本,纵24.9cm,横120.5cm。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赵孟頫49岁时的作品,这时候他在绘画上已迈入成熟阶段。

山体采用疏散有致的披麻皴加浓墨点苔,湖中波纹用干枯墨线细细描出,用笔松秀含蓄,“写”的意味较浓,体现了书法的审美趣味。

整体来看,这幅画从用笔到构图都受到董源的影响,但董源的画法已完全融入赵孟頫的个人风格之中,技法成熟,下笔轻松自然,看似简单草率,实则有韵律有节奏。尤其是杂树与芦苇,干湿浓淡相间,显示出勃勃生机。

赵孟頫把这幅画送给了好友钱重鼎,钱重鼎立马就把它给装裱好。赵孟頫得知后还不好意思地说:“一时信手涂抹,乃过珍重如此,极令人惭愧。”这虽是自谦之语,但也说明赵孟頫此时已脱离了宋代山水画求工求似的桎梏,达到了学习五代荆、关、董、范“与近世笔意辽绝”的效果,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更大的自由。

这幅画技法成熟,不受实景限制,着重描绘自己的主观感觉,所以一见之下,就有一股飘然出尘之气,让人心旷神怡,油然而生隐居田园之意。

《秀石疏林图》

《秀石疏林图》

这幅画是赵孟頫“书画同源”的典范,前面那首“须知书画本来同”的诗就是写在这幅画上的。

石如飞白,是指以飞白之笔法写石。飞白是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我在《》一文中还专门介绍了飞白书,在这幅画上赵孟頫把它用到了画山石上面,这种干枯的墨线,正好体现出石头的坚硬的质感。

木如籀的籀是指大籀,与篆书同属一脉,笔画挺拔,圆头圆脑。赵孟頫就用这种书体,去画出树干的挺拔。

“八法”就是“永字八法”。画上的竹子就是一些点撇捺勾的组合,所以赵孟頫不说画竹直接说写竹。

这幅画是赵孟頫“书画同源”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总结

如果说苏轼、米芾等人提倡和开启了文人绘画中的水墨写意技法,那么到赵孟頫时,书法用笔的笔墨意趣已被推向全面成熟阶段。他的这种“以写代描”的技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时至今日,一个画国画的画家如果不能写一笔好字是会被鄙视的。这也是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最大不同之一——你听说过哪个画油画、水彩、素描的因为字写的不好被群嘲的吗?没有吧?所以想学好中国画,还是老老实实把毛笔书法也练起来吧。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