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话粽子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这一首《渔家傲》生动地描绘了宋代人们过端午节的情景,其中的“角粽”是当时用五彩的丝线包扎的多角形粽子。
在诸如射柳、悬艾叶、饮雄黄、沐兰汤、佩香囊、拴五色丝线等传统习俗愈渐式微的现代社会,粽子可以说是今天端午食俗中的绝对主角了。“据载,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或楝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出现杂粽,即米中掺肉、栗、枣、豆等,此时粽子还用作礼品。唐代的粽子用米,讲究'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时有'果品粽’,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的楼台亭阁、木车牛马,宋代粽子成为一种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从菰叶变为箬叶,后来又用了苇叶,附加料也更加丰富多彩。”(仲富兰《节日里的中国》)
到了清代,粽子中加入了更多的辅料,花样也更多。像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提到了火腿粽子,“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共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箸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值得一提的是,满族人在入关之前的端午节是不吃粽子的,而是食用一种叫作椴木饽饽的食物。入关后,清宫则入乡随俗吃起了粽子。“宫里的粽子是糖粽子,用江米或者白米来制作,式样和外面也差不多,但需求量很大。每年刚刚过完年,就要做好规划,需要做多少粽子,需用多少米和粽叶,都要提前上报,之后到內务府造办处领取。宫里包粽子的厨役有限,每年节前还需要临时调入许多帮厨,日夜不停包煮。粽子的外形到粽馅,每年都要翻出花样,都需要逐级上报,直到皇帝满意为止。”(李舒主编《皇上吃什么》)
各地不同的粽子裹法
粽子总体上说“南咸北甜”,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区的粽子还是有所差别的。北方人吃粽子,主要选择红豆、大枣、蜜饯等馅料的甜粽,食用时还要蘸着白糖。而南方的粽子以三角形、菱形、锥形或火炬形为主,馅料很多,口味不同。主要以猪肉粽、蛋黄粽为主,馅料有鲜肉、火腿腊肉、蛋黄等。“广东的枕头粽呈长方形,体积比北方粽子大三四倍,馅更复杂,除普通枣泥、豆沙外,还有莲蓉、椰子、蛋黄的。蛋黄还有鸭蛋黄、鸡蛋黄之分。也有把咸肉和小豆、江米掺合起做粽子,吃起来不同凡响,与北方粽子味道迥然不同。”(周简段《民俗话旧》)
粽子历经千年发展到今天,更出现了好多可称作“网红粽”的新品种,像辣条粽、燕窝粽、小龙虾粽等。辣条粽子是将原料为魔芋粉的辣条加入到咸蛋大肉粽当中,如此便将粽子制作成了香辣口味。而小龙虾粽则是在一个大约100克的粽子中加入经过腌制后的小龙虾肉,让喜欢小龙虾的食客也食指大动。当然,读者诸君自己如果曾经见过、尝过与众不同的粽子,也不妨给我们留言,共同分享一下那些神奇口味的粽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