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缨络”?“璎珞”?
在之前写的一篇文章《缨络:昙花一现,美极一时》中,有读者提出了建议“缨络,璎珞,此缨络非彼璎珞,这是两个制作概念的饰物,跟珠宝玉石连缀的应称作璎珞,而以丝绣编缀的饰物应称作缨络,这两个区分在红楼梦的第三第八和第五十三回里有比较明确的区分,所以本文章里也应该区分出这两个不同的此缨络和彼璎珞。”
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小编查阅了相关资料。在中国知网上,以“缨络”为关键词,查到了20篇相关文献,其中与我们的讨论内容相关的仅一篇;以“璎珞”为关键词,查阅到了近300篇相关文献,其中与我们讨论内容相关的也有几十篇。可见后人更喜欢用“璎珞”一词。那么“璎珞”和“缨络”是什么关系呢?
在北京服装学院徐胭胭的硕士论文《璎珞——以北朝至唐前期莫高窟菩萨璎珞为中心》中,对“璎珞”和“缨络”做了详细的解释。徐胭胭查阅大量古籍资料后认为,“璎珞”一词来自梵文,与“缨络”共同表示项饰。“璎珞”之前可加修饰词,如“七宝璎珞”,“缨络”较为少见;“璎珞”与“缨络”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两个不同文化的民族,一个是常用各种贵金属制成璎珞,且重视财富的南亚次大陆文化圈;一个则是喜用玉和布帛制作缨络,重视身份和礼仪的汉文化圈。
徐胭胭发现:
《说文解字》中,缨,冠系也。从糸婴声。络,絮也。一曰麻未沤也。从糸各声。而“璎”、“珞”并未收录其中;《古音骈字续编》卷五的解释为“璎珞,缨络,梵书”;根据《说文》的解释,“缨络”为纺织物编连而成的冠饰或颈饰;“璎”最早的解释出于《玉篇》“璎,璎琅,石似玉也”。“珞”字的出现则较早,《老子》中有“珞珞如石”,意思是石坚硬貌。《玉篇》的成书时间为南朝梁大同九年(543),已是佛教兴起的时间,《四库全书》记载“璎珞”由梵文译成,且《玉篇》中亦明确记载“璎珞,颈饰也”。
小编也查阅了其它资料发现:
《说文解字注》(汉代许慎撰写,清代段玉裁注)中:
缨,冠系也,冠系,可以系冠者也。系者,係也。以二组系于冠卷结颐下是为缨。
络,絮也,今人聊络之言合本于此,包络字,汉人多假落为之,其实络之引申也。
在《辞源》第三版(1915年第一版)中:
络,有粗絮之意。
缨,结冠的带子;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如帽缨、枪缨。
缨络,珠玉缀成的饰物;缠绕。
珞,没有更多解释,只有见“珞珞”“璎珞”。
璎,解释为“似玉之石”。
璎珞,串珠玉而成的装饰物。多用于项饰。同“缨络”。
可见“缨”、“络”单独解释与丝线有关,而合起来就可解释为“珠玉缀成的饰物”;而“璎”、“珞”单独解释与玉相关。
《缨络:昙花一现,美极一时》的主要参考文献《珠光翠影》中,第一次单独讲述“缨络”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章,“缨络又写作‘缨珞’,有时也称为‘花鬘’”。并解释“缨络主要是用珍珠、宝石和贵重金属串联制成的首饰”;在辽金时期一章,作者将“缨络”一词换做“璎珞”。这可能与相关古书籍记录有关。
同时,小编也查阅了几个版本的《红楼梦》,包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无名氏续的《红楼梦》,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脂砚斋评石头记》,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至二十八回)以及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高鄂续的《红楼梦》。其中前三个版本中:
第三回,王熙凤“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宝玉戴的是“金螭璎珞”。
第八回,宝钗戴的是“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
第三十五回,玉钏也是结“梅花络”,即用丝线编织,可用金线。
第五十三回,紫檀透雕上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在第五十三回有注释为“同缨络,原指珠玉穿成的颈饰,这里指一件带穗子的刺绣陈设品。”
而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除了第三回,王熙凤带的是“赤金盘螭缨珞圈”,其它的与其它三者相同。
由此可见,现今人们多用“璎珞”一词,但“缨络”出现更早,“璎珞”来自梵文。根据偏旁部首,“璎珞”与珠宝玉石相关,“缨络”与丝绣编缀的饰物相关。实际二者可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