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道变迁记(三)
05
从舟行马跑,到铁龙奔驰,鹰厦铁路对福建的意义,可谓举足轻重。
1958年正式运营后,鹰厦铁路很快迎来了第一次精彩亮相——金门炮战。
大量的军用物资和部队人员,通过鹰厦线秘密运往厦门前线。沿途的崇山峻岭和茂密植被,为行驶在鹰厦线上的军列提供了天然保护,也在铁路运输史上书写了精彩的篇章。
当年,鹰厦铁路到达厦门站后,还有一段经鸿山隧道至海边的铁路,那是硝烟弥漫、黑云压城的炮战现场。如今,这段线路已成为文化公园,鸿山隧道也成为了一处游人休闲纳凉的景点。
汽笛声声,车轮滚滚。
此后三四十年间,鹰厦铁路以铮铮铁骨,发挥着沟通沿海内陆、运送物资人员、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海防国防的重要作用,为福建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也源源不断地运送着沿途几代人的希望,成为闽道的核心。
然而,由于鹰厦铁路所经之处多为高山峡谷,路陡(最大坡度22‰)弯多(最小曲线半径250米),火车想开快,却一直快不起来。很多旅客坐了一宿火车,一觉醒来奇怪还在福建省内。
如果从厦门出发,坐火车沿鹰厦铁路去上海,需要费时2天,路上还能见到了两大奇观。
一是过武夷山脉时,2个火车头前拉后推,气喘吁吁如黄牛拉车;二是火车盘旋到山顶时,车外浓雾翻滚,如坠入无边雾海。
之后,随着海峡两岸之间军事对峙坚冰的逐渐融化,鹰厦铁路的战备意义逐步让位于经济意义。然而,鹰厦铁路初建为战备线,线路技术标准低,面对爆炸性增长的商品流通需求,显得不敷使用。
为此,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作出鹰厦线电气化改造的重大决策,将其纳入第三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之后,这项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
1993年,鹰厦铁路完成了电气化改造,成为华东地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福建都只有鹰厦线这一条出省铁路。
几十年里,福建都是全国铁路的“神经末梢”。铁路到福建,就算到了头。
06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八闽大地。
80年代中期,福建经济开始腾飞,但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步伐。
特别是铁路,全省只有鹰厦线一条进出省通道,标准低,运能小,装车满足率不高,大批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所需物资堵在鹰潭编组站,进不来,也出不去,鹰潭口也长期成为铁路运输限制口。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省铁路营业里程仅为1630公里,不到全国铁路网总规模的2%,而全省的GDP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4.5%和2.7%,拥有铁路的比重与其经济地位很不相称。
建设新的出省铁路通道,成为打通福建发展瓶颈的“燃眉之急”。
1997年,横(峰)南(平)铁路建成,与1959年建成的外(洋)福(州)铁路南平南至福州段,合称峰福铁路。
峰福铁路经由福建南平连接江西横峰与福建福州,自西北向东南贯通福建省北部。
它是线路短、造价低、见效快的福建出省铁路通道。进出福建省的客货运量,经由本线比由鹰厦线的运营里程,由上海南方向到福州可减少160公里,到厦门可减少92公里,由皖赣线方向到福州可减少40公里。
2000年7月,梅坎铁路建成通车,是为福建省第三条出省铁路。梅坎铁路西起广东省梅州市,东至福建省永定县坎市镇,是沟通闽粤两省的捷径。经由梅坎线,从广州到福州比走京广线可缩短515公里,深圳至厦门可缩短1150公里,广州至厦门可缩短910公里。
2001年12月,赣南、闽西革命老区人民翘首以盼的赣龙铁路,分别在福建古田和江西赣州破土动工。
赣龙铁路西起京九铁路赣州东站,经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赣县、于都、会昌、瑞金等地,穿越武夷山脉进入福建省,再经长汀、连城、上杭、新罗区至龙岩站,与漳龙铁路接轨。
2005年4月1日,赣龙铁路通车。这条铁路东接鹰厦铁路,西连京九铁路,形成东南沿海地区经中南地区至西南地区的东西通道,对促进沿线资源开发,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至此,福建出省铁路增加至4条。
虽然铁路多了,但普遍等级低、运量小、速度慢,而且经济发达的沿海一线,依然没有铁路干线串联,铁路运输制约可见一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