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王银康: 茅镬村的“禁伐碑”
文/王银康
山里山,十八弯,白云深处有人家。曾记得那年我和丁师傅一起,第一次去茅镬村旅游,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绕了半天,仍不见村庄的影子。
“到了吗?”我问丁师傅。“快到了,对面山腰几棵大树后面,就是茅镬村了。”我凭窗远眺,云遮雾绕的山岙里,绿郁郁一片,但村子的影子一点也没看见。
茅镬村座落在四明山腹地,全村百来户人家,村后有一个土包,像一只农户灶间扣着的铁镬,上面长满郁郁葱葱的茅草。据当地村民说,茅镬村的村名便由此而来。
常言道,靠水吃水,靠山吃山。这里大多数村民主要靠种植花木为生,屋前屋后全都是花木。菊花、茶花、兰花、梅花、杜鹃,什么花都有;五针松、翠柏、枫树、银杏树等,遍山都是。这里像是一个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在村后的古道边、山岗上,都是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古树,把道路和山坡遮得严严实实。在竹林中有一棵让村民引以为豪的金钱松,树高51米,树围3.1米多,其树围和立木蓄积量为全国之最,估计树龄已超过500年。
像这样的参天古树遍布全村,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树种金钱松、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被称为“寿星树”的香榧树,还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树……
据村里统计,有树龄800年以上的银杏3棵、树龄500年以上的榧树79棵以及金钱松15棵,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其他保护树种还有30余棵。
有些古树,在1998年已经被宁波市评为十佳古树名木。茅镬村也成为浙东第一古树村,宁波市十大绿色新景观村。
在茅镬村的古树中,银杏树数量最多。当时正值银杏成熟的时季,我们在山边看到,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爬到树上打果子,有的蹲在地上捡果子,也有的装袋过称,忙得不亦乐乎。
据村民说,由于风调雨顺,气候适宜,是年银杏获得大丰收,足足有一万多斤。前些日子,早有山东、江苏等地客户争相前来订购银杏了。
银杏又名白果,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植物之一。中医书上记载,银杏具有“补肺、止咳、利尿”的功效。古人说银杏树“三十年而立,三百年而兴”,讲的是银杏树生长缓慢,寿命极高。
那么,一个村庄,为什么能够保存这么多的古树呢?我们感到十分好奇。“创造这个奇迹的,是因为村中的禁伐碑。”村里的严大爷为我说起了一个故事。
据传,在大清乾隆十五年,村里有个名叫严子良的族人,由于家庭变故,想砍树卖钱。村中的另一村民严际会,为了保护树木,就出钱买下了古树的所有权,古树才得以生存。
到了道光二十九年,村中又有人想砍树换钱,村中的严正表、严道性伯侄两人,合资买下了这批古树的所有权,使得古树继续得以生存。同一年,村里立了一块禁砍古树的石碑,村民们通常称之为“禁伐碑”。
这块石碑历经风霜,长年累月立在村口。碑上镌刻着“勿许盗砍”“违者鸣官究治”等护树条例。
据说这是清朝道光年间茅镬人定下的村规。一百多年来,大家自觉遵守。即便在艰苦的岁月里,也没有发生过一件砍伐林木事件,也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
自从金钱树入选宁波市十佳古树名木之后,村民们种树护树的积极性更高了,已把被风雨剝蚀得模糊不清的碑文,用朱漆誉整一新,以警示后代子孙。爱护树木,人人有责,己经成为茅镬人的传统风尚。
茅镬村古树美景色美人更美,山里人待人热情,十分好客。我们回家时,买了三株茶花,严大爷还送给一斤银杏,说是给我们尝尝鲜,我们真的是感极不尽。
古木参天风景妍,白云深处有人家。每当我看到院子里三株茶花,满枝红花绽放的时候,就会想起它们的娘家――茅镬村,真想再去那里欣赏一下秀丽的风光。
2021.3.18稿
作者简介:王银康,男,笔名,蓝天白云,浙江宁波人。1946年10月22日出生,1970年参加工作,在栎社公社搞新闻报导工作,2006年退休后,曾会同街道文联俞国平等人,编纂出版发行《石碶志》等书刊,现任石碶街道文学协会副主席,《华人文学微刊》特约诗人。
责任编辑:施静云
终审编辑:寂 石
排版编辑:余 萍
《中国乡土文学》
征稿启事
收费标准:一个页码以内的短文和诗歌300元,1本样刊;2个页码以上,每个页码200元,影视剧本和中长篇小说减半。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土文学社
2021年2月20日
乡土文学社公告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副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散文组长 施静云 编 委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