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5个步骤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关于如何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关于成人学习的认知
认知决定了你以后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如果认知错了后续学习的效果也一定不会太好。
这里面内容很多,譬如什么是知识,你在朋友圈看得懂吗?估计很多人说不清楚,更进一步成年人跟学校学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许多人都是读书出来的,都会拿学校的学习方法来应对成年人的学习,这里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不同。譬如目的不同,学校的学习大部分是为了考试,而成年人的学习则需要“功利”,主要用来解决问题。
譬如在工作场景下,你需要什么知识,是需要很多理论吗?还是需要方法、技术还是技巧,如何建立你的工作场景与你学习的理论、方法、技巧和工具的关系等等。
这些基本认知没有,后续很多任务没法分析。
第二步:确定学什么
在任何学校都有人告诉你应该学什么,但是当你毕业后却没有人跟你说。如果没有目标的学习,基本上没有效果,这个道理古人都懂:以有涯度无涯,殆矣。
当没有目标的时候也会焦虑,知识焦虑就是这么来的:因为不知道学什么,就什么都想学,最后都学了个入门水平,带不来你期望的能力提升,就越来越焦虑。
确定学什么要围绕你当前的工作、你的职业发展目标来确定,譬如你是一个程序员,最需要学的是先成为一个熟练、合格的程序员,再成为一个高水平的程序员,去分析你离这个目标还有哪些差距,是什么阻碍了你成为合格和高水平的程序员,缺的是什么就补什么。
但你不可能一辈子做程序员,尤其在中国的环境下,你要成为一个项目经理或者系统架构师,那项目经理需要学什么知识、架构师牛在什么地方,这些也是你需要学习的内容。
上面是从需求的维度,另一个确定学什么的维度是基于三类知识的区分:元知识、专业知识和客户知识,譬如仅仅会编码的程序员一定不如还理解产品经理需求的人更受欢迎,而对于程序员而言,产品经理可能就是你的客户,你还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逻辑。在这三类知识中,客户知识是最容易被忽略掉的。
在这一个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你不知道更高层次需要哪些知识,这个时候找一个好大哥指点你一下很有必要。
还有就是在学习实践中积累学什么的框架,譬如学一个领域的框架、了解一个人和公司的框架、分析一个需求的框架等,这样子会让你事半功倍。
注意,确定学什么的结果是一段时间内的知识需求清单,最好能列出来,这样你在学习的时候就会目标明确。
第三步:确定怎么学
通常人们理解的狭义的学习就是读书、上课、做作业和考试,而成年人的学习跟这个不同,可以看作广义的学习,这个一定包括解决问题(实践中学习)、跟人学习(这个人可能是亲戚朋友领导也可能是无关的人)。
这里面核心的是,成年人职场上的学习一定是要解决问题,要干活,才算学会了。
对于成年人来说,最核心的学习是在干活中完成的,这里面要事前学,就是咱们上面讲的确定自己学习内容部分的分析,其实就是事前学。
但当你真正干活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事前想得再完善,事实总会超出你的预期,在干活过程中仍然要去学东西;在干完活以后,你还要事后学,反思自己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得失成败,分析这些得失成败背后的原因(认知问题?方法技术问题?还是工具问题?性格问题等等),这样子才能真正的提升。
对于狭义的学习,其实教育里面教授的方法是有用的。
譬如上课前要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再做作业,这个小学就讲的道理,但许多人大学毕业了也没有观察,背后是不了解这个东西里面的逻辑:预习让你有初步的了解,知道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部分,才能保证上课的时候抓住重点,否则上课就容易走神,课后复习让你再反思是不是初步掌握等等。
还有看一本书的时候如何抓住核心,从概念入手,其实这些背后都是小学时候教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本质是对于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而归纳和概括水平依赖于你之前既有知识积累和持续不断地练习,为什么有的人看一大段话能快速概括成一句话,是因为它能够识别出里面的重点是什么、结论是什么、论据和推导过程是什么,能够跟自己既有知识结合上,用更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里面讲的专家型学习方法、知识的关联与构建有详细的例子,这一块大部分人都具备了初步的能力。
大家欠缺的其实是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方式方法,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思维能力。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你是一个新人参与某个项目,里面涉及到对客户需求的调研,你的职责可能很简单就是把调研问卷发到网上,然后收集到问卷以后做一些分析,这里面你可以学什么呢?
找到客户需求在任何项目里面都是很重要的一环,调研问卷是一种发现需求的方式,这个工作里面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问卷的设计,背后有许多分析,如果你不想只做那个发问卷的人,你可以去学习你们单位的高手们设计的问卷:
这个问卷的结构是什么、每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假如让你去做类似的问卷,你可以借鉴哪些内容?
如果你能有意识地去想一想这些,就会发现背后其实有很多蹊跷值得你去探究和借鉴。
再展开,如果你还能去网上看看同类问卷他们的内容,发现你们问卷里面忽略掉的部分(当然可能是真的有一遗漏,也可能是你对事情理解不够深),就可以跟领导或者高手交流一下,这个时候他们也许能给你不少知道,也会觉得你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当然,这里面需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譬如如何去分析调研的结果,常用的分析软件是否会使用、能不能发现调研数据背后的东西等等。
在工作中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会发现需要学的东西有很多,但这个的前提是你有敏感性:知道哪些是你需要学的。
这一部分还涉及到互联网的应用,你要会使用互联网。当你觉得自己学的差不多的时候,为了查漏补缺可以试一下遍历,这个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里面有详细的讲。
第四步:确定学到什么程度
物理中的力学在初中会学、高中也要学,上了大学工科的作为基础课学习,而物理专业的则学的更深。
作为一个成年人,根据你职业、岗位的不同,需要学的内容也不同(知识结构),而且需要学的知识的深度也不一样。最简单的例子,每个管理人员大都应该有基础的管理常识,知道基本的管理理念,知道初级的人财物产供销的道理,但如果你做营销总监对营销掌握的深度就要更加高,对行业、市场、客户、渠道的理解更深入才行。
学的深度是根据你的岗位和职能要求定的,也跟自己的目标有关,一个想成为顶尖sales的人跟一个想靠销售混饭吃的人对知识的深度要求一定是不一样的。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转化:要将外部的知识(书上的、课上的、网上的)转化成你自己可以用来指导你自己解决问题的知识。你自己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通常不大可能在一本书上写清楚,需要你基于需求去归纳整理系统化。
举个简单例子,医学院的教科书上会有关于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在讲到这一部分的时候估计还要考试让学生背过,但是不是只要出现这些特征就是急性阑尾炎呢?
则不一定,道理很简单,临床特征是现象,而大部分现象都是唯一的,医学里面很多是类似于“现象-原因-病症-诊断-治疗”的结构,不同的病症可能有相同的现象,比如你发烧(现象)的原因估计能有数十种,不同的现象可能对应同样的病症,这就要求能将不同的知识基于某种逻辑存储在个人大脑中,在见到病人时做出合理的判断。
学到什么程度这一个步骤里面要基于你的工作场景和要求,将多种来源的知识跟你的需求(工作需求、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整理提炼成模式、模型、框架,只有做到这样才能遇到问题时随意的抽取出来,这样的人也就是高手了。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就需要你有的东西是精通、有的只需要记忆,有的甚至可以“知道有这个东西”,然后在需求的东西去查。
这一步是最难的。
第五步: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
如果你做好了第四步,其实个人的知识体系大致就差不多了。
所谓的个人知识体系是基于你的目的对于自己掌握知识的概括抽象,这里面横向上是你的知识结构,纵向上是知识的深度。
在深度上上面是抽象的词语和结构,平时只需要记忆这些关键词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而每个关键词展开后可以有下级的关键词和下下级的关键词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你的个人知识体系。
有了这个体系,你再学习新知识甚至你在朋友圈、微博看到一些碎片化内容的时候可以快速的知道,这些东西是你体系里面那个地方的内容,这样碎片化也不怕了,可以更快速的跟你既有的知识建立关联,学校效率也提升了。
有了这个体系,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快速的取用你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的时候既有深度也有全面性,问题的对策找的又好又准,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
当然,知识体系也不是一次性形成的,先从小的概念开始,从点入手,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分类概念能力、框架构建能力,慢慢形成自己大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