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执厥中”与中庸

作者:龍雲之子

孔子的《中庸之道》,源于《尚书》中的“允执厥中”,即仲尼同学写了一篇尧舜禹《尚书》的读后感吧,中庸与《尚书》的“中用”,到底有多大差距?仲尼同学这篇读后感作文到底是不是能及格?

允执厥中

“允执厥(jue)中”,是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允执厥中” 匾额悬挂在故宫中和殿,由清乾隆帝御笔书写,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乾隆御笔“允执厥中”

百度一下:『允执厥中』源自《尚书·大禹谟》,『允执其中』源自《论语》,『厥』与『其』都是语气词。『允』即『允当适可』,『执』是『把握』之意,『中』是不偏不倚的『中道』;意思是『要允当适可地把握不偏不倚的中道』。这样,不论是做人处事或经世济民都会有一定的建树。另外,也有观点认为『允』是『诚信无假之心』,『执』是『坚守』之意,『中』是『中正不偏』之道;意思是『要以诚信无假之心坚守中正不偏的中道』,二者意义上的差异并不大。

故宫中和殿

中和殿中还有一副与“允执厥中”是相呼应的对联:“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其含义为:天时乘六龙在天空中运行,永不停歇;(人君)制定规则,用敷五福于天子周边,彰显德泽,持之以恒。右联:讲天时的“信”,天时的“恒”,为君者要坚守的“中”;左联:为“用”,立信立“中”,制定规则,规划以天子为中心极的五服(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用赏赐(锡)凝聚民心(极),“彰”显守则者,要保持常态,形成联盟强大合力。这就是对“允执厥中”最原生的诠释。

人文观念“五福”源自于“五服”,先有五服的精心规划和布局(猷),才会有后来民众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的结局。

太和殿中有匾“皇极绥猷”,典出《尚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猷:谋划,规划。这是商汤讨伐夏桀,革夏命后回到国都亳,将伐桀大义诰示天下,作《汤诰》。

太和殿“建极绥猷”匾

《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

保和殿的“皇建有极”匾

中庸之道

仲尼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庸”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庸”在先秦是对某些地位较低的劳动者的一种称呼,故“庸”有平庸、平常之义。战国期间,“庸”所指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在战国时期的史料里,“庸”有时指雇佣劳动者,后引申为用,使用则有成效,故又引申指功劳、功绩。

“中庸之道“应该为“中”的“用”之道,而不是处于“中”位和“平庸”普通之道。

“中”为“钟”,“极”为天极

中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的“中”字,圈中一竖并带旗状标志,源自测日影的圭表,一竖为测日影的“建木”表杆,中间的圆圈代表圭台或圭盘,两根“飘带”,下面的飘带象形装在表杆上测日影方向的指针,类似今天钟表的指针,上方的飘带为测季风风向的旗帜,这个“中”就是测天时和季风的“钟表”和“风信”,既测日影又测风向,是天地合一的象征,称为“中”。“皇建”即为远古三皇时期立的“建木”,建立测日影与季风的规范和规则,这个理念源自于天文地理。引申“用敷”到社会治理的人文,就是建立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治体系,这就是中华文化效法天地之道的实证。

和尊上的“中”字

三皇氏族部落时期,人类观星象和太阳回归而形成的“天极崇拜”和“太阳崇拜”,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农业文明需要精确的授时,诞生了星象历和太阳历法。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氏族部落分化,人类开始由松散型的血缘氏族社会向集权式的部落联盟社会发展,进入联盟“共主”为标志的“五帝”时代。帝星,就是星象中的北极星,北斗星宿和苍龙星宿都围绕北极星这颗帝星向左运转(天道左旋),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断往返,这就是“天道好还”的天文规律,北极星成为了所有天空星象运转的基点(圆心),也就是所谓的“天极”中心。

华夏部落首领们效法这个恒一的天道,引申“用敷”到社会治理,共同确立了以“帝”为部落联盟核心(共主盟主)的部落联盟社会,即五帝时代。传说中的黄炎大战,颛顼帝与共工争帝,应该就是崇拜北斗历法的部落和认同苍龙历法部落间的斗争。中华文化形成了一套效法天文的“受命于天”的天下观和天命观,这个“中”或“极”即代表了“天命”。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上悬挂的牌匾,就是在表达这个“承天命”和“天下为中”的人文观念,这是中华文化的原动力。各自为政分散的氏族社会逐步走向以“中”为国的华夏大一统。今天大陆台湾的“92共识”,也是基于这个“一中”的深厚文化底蕴,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天道!背离这个天道,必遭天谴!

“天有紫薇垣,地有紫禁城”,故宫紫禁城中暗含北斗七星。

故宫中的北斗星布局

中的用

《洪范》:“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下面以深圳南头中学的校训“有猷有为有守”,重新解读这个中之用。

深圳南头中学校训出自《尚书》,“有猷”即以智谋规划人生,以理想实现超越;“有为”指坚忍勤奋的行动过程,乐于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行为方式;“有守”就是坚守,有恒有常。

深圳南头中学校训

“三有”由嘉庆年间当时的广东布政司所书,被后代秉承沿用,作为校训,这就是“百年校训”。

“猷”,为谋划,谋略、智谋。“有猷”的人,是入世者,以天下作为己任;“有猷”的人,是思想者,以智慧规划人生;“有猷”的人,是有志者,以理想实现超越。

“为”,是“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有为”不但是我们常说的有所作为;更是一个不断努力、坚忍勤奋的行动过程,乐于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一种行为方式。

“守”,原是镇守、守卫、把守的意思,后引申为保持、遵守、遵从、守护、操守等。“有守”,就是能坚守初心,有恒有常。

“三有”鼎力,相倚为强,相得益彰。如果把“有猷”看作是对人生的总体设计、终身规划,那么,“有为”和“有守”则是实施总体设计全过程中的践行和不懈的努力和坚守。

结束语

甲骨文和金文的“中”还有飘带和指针的标识,到了战国时代的“中”只有中间的一竖立杆和中间的圆圈了,这个原意为测量天时和地理风向的“时钟”被文人们误解成了“中”位的“中”了,以中为尊,划分出人的等级和地位,从而产生“君君臣臣”等乌七八糟的糟粕文化,偏离了正道。

《尚书》中讲的中之用,是阳光向上积极的有规划(猷)、有行动(为)、有恒心(常)的“用”,绝对不是那个平庸的“用”。孺子文人甚至故意把“有猷有为有守”三有,删减为“有为有守”,其实是不懂天地之道,也不喜欢社会实践的结果。孔子学习尧舜禹的《尚书》读后感——《中庸》,已经严重偏离了《尚书》“允执厥中”的本意,不及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