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隔间腔(cavum septum pellucidum.CSP)又称第五脑室,Vergae腔(cavum vergae. CV)又称穹窿腔(cavum fornicis)或第六脑室。透明隔间腔和Vergae腔(韦尔加腔、韦氏腔)多见于婴幼儿的CT或MRI图像上。随年龄增长这些腔隙多数将逐渐闭合,仅少数永存于成年人。透明隔间腔和Vergae腔虽被称为第五脑室和第六脑室,但均无室管膜及脉络丛组织,所以两者均不属于真正的脑室系统。透明隔是含有神经纤维和灰质细胞的薄膜,位于两侧脑室之间并构成侧脑室的内壁。从侧方看,透明隔呈三角形,三角形的底在前方,三角形的尖指向后方。透明隔上方与胼胝体体部的下表面相贴,后部为穹隆与胼胝体的汇合点,后下方为前部穹窿,前下方为胼胝体嘴的上表面,正前方为胼胝体膝部。因此,从大体解剖上说,透明隔将上方的胼胝体和下方的穹隆连接起来,将侧脑室一分为二。
男性,58岁。A.轴面T2WI,B.轴面T2WI。双侧的透明隔未融合,其内充满长T1、长T2脑脊液信号形(箭)。
胎儿在4个月时原始透明隔内形成一个中缝,然后发展为分离的两个小叶。两叶之间那个充满脑脊液的腔隙,即透明隔间腔。透明隔间腔可与侧脑室或三脑室相通。如果他不与脑室系统相通,腔内的脑脊液就需要通过透明隔膜过滤,并由隔膜静脉及毛细血管重吸收。成年人的透明隔间腔大多是由于先天性因素引起的透明隔发育不全所致。有报道后天性因素也可导致透明隔间腔或囊肿形成。如外伤可导致透明隔撕裂,加之脑脊液进入两层隔之间,能够使潜在的间隙扩张并形成积液。或者因外伤后透明隔本身分泌液体并充盈已闭合的透明隔间隙,进而形成囊肿。Vergae腔位于胼胝体和后穹窿之间。其上部和后部是胼胝体的体部与压部,前方和侧方是穹窿柱和体部,下方是穹隆连合,向后下延伸终止于穹窿脚附近。一般认为Vergae腔多为透明隔间腔向后扩展而成,但偶尔也可单独存在,其形成原因可能是海马连合闭合不全。在临床上Vergae腔与透明隔间腔往往同时出现,并且互通,故统称为第五、六脑室。Vergae腔与脑室系统一般不相通。
图2 透明隔囊肿
A〜C分别为轴面T1WI、轴面T2WI及冠状面T2WI,透明隔向两侧膨隆(箭),侧壁间距为24mm。从根本上讲,透明隔间腔和Vergae腔的组织结构相同,实际上可把他们视为同一结构的前、后两个腔。偶尔由穹窿柱形成一个垂直隔板并将位于中线的腔隙前、后隔开。隔板前方是透明隔间腔,隔板后方是Vergae腔。在轴面MRI上,透明隔间腔出现在第三脑室上部层面的图像上,位于两侧侧脑室额角之间,其内为脑脊液信号,可呈条带状、三角形或类似梯形,边缘清楚,两侧壁多平行,向后直抵侧脑室室间孔(图1)。位于透明隔两侧壁之间的腔隙宽度至少要>1mm且<10mm,才可称其为透明隔间腔。若透明隔侧壁向两侧弯曲甚至膨隆,失去正常的平行状态,且侧壁间的距离≥10mm,则称其为透明隔囊肿(图2)。Vergae腔位于透明隔间腔之后,胼胝体之下,双侧侧脑室体部之间,表现为前窄后宽的纵形腔隙结构,其内为脑脊液信号,并存的Vergae腔与透明隔间腔呈条带状,双侧的腔壁大致平行(图3)。
图3 第五、六脑室
男性,40岁。A.轴面T1WI,B.轴面T2WI。在双侧脑室体部之间可见一个条形腔隙,内部充满长T1、长T2信号影,两侧的薄膜将其与侧脑室的脑脊液信号 相隔,腔隙的前部为第五脑室(长箭),后部为第六脑室(虚箭)。透明隔间腔和Vergae腔属于正常的解剖变异,通常无临床意义。但有资料表明透明隔间腔可引起头痛、癫痫等一些非特异性的神经精神症状,或是伴有颅内其他的先天性畸形。临床症状轻微的单纯透明隔间腔无需治疗,可随访观察,岀现严重头痛或癫痫发作时应给予对症处理,对症状较重且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选择手术行囊腔与侧脑室内引流或腹腔引流,大多预后良好。当合并脑发育不全、脑萎缩或颅内肿瘤时,预后不佳。[1] 张开华,郭 斌. 透明隔间腔的CT表现和临床.实用全科医学.2004.2(1):10[2] 吕涌涛,曹克涌. 第五、六脑室与临床.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4.8(21),313[3] 娄明武,杨 涛.宿宝贵.透明隔的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5(34):356版权申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及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微信y779243973},我们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