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被篡改700多处,看了汉墓出土的原版,才知老子多厉害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文化宝藏,比如《道德经》便是其中之一。

《道德经》又被人们称之为《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为春秋时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因此被誉为万经之王,也被人们所追捧。

然而,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如今我们所见到的《道德经》却并非是原版,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而这个事实,因为一个墓的发现而为人们所知,它便是长沙马王堆大型汉墓。1973年,考古人员在对长沙马王堆大型汉墓进行保护性挖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本与传世《道德经》极为相似的帛书。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他们对所获得的帛书进行整理,并得到了一本较为完整的汉代《道德经》。

后来,有不少的历史学家对这本汉代《道德经》进行研究,发现在这里面竟然有700多个地方与如今的《道德经》有所不同,并因此而造成一百多个句子含义的改变。在人们的印象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是《道德经》中非常经典的存在,人们对它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第一,道如果可以谈论,便不是永恒常在的道;第二,道可以言论,但是却不是人们世俗的道;第三,道可以言语,但是却并非是永恒不变的道。

对于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人们争论不休,没有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答案却在汉代《道德经》中揭示了,因为这句话的原话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也就是说,第三种解释是最为贴切的。在我们所熟悉的《道德经》中的第十六章中有这样的记载:“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告诉人们,努力让心灵达到虚寂之境,尽力使生活清静笃定,如此一来,当万物一起蓬勃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它们往复循环的道理。

其实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你需要用最平静的态度,才能够透过事情的表面看到真相。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在汉代的《道德经》中,有一个字被篡改了,并非是“守静笃”,而是“守情笃”。而这个一个字的改变,便让整句话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强调平静,到强调人的情感,是完全相反的东西。由此不能看出,或许在岁月的发展中,我们所能够看到的东西,和它们最开始被创造出来的模样其实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有些时候是因为统治阶级根据自己所需对很多旧的文化典籍进行了修改,有些时候,则是因为典籍中的东西不适合当前的时代,有些时候,则是因为有人想要掩盖一些东西。

参考资料:《马王堆汉墓发掘记》、《湖南通志·卷三十六》、《道德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