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的山水画借古革新,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装饰性风格
我们提到陈洪绶,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擅长人物画,对晚明时期的木刻版画贡献巨大,然而他对山水画的贡献也是不小的。他的山水画个性非常鲜明,面貌也非常独特,是晚明众多画家当中风格特异的奇才。
陈洪绶(1598年——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晚年改号悔迟,还有勿迟、老迟,因清兵攻入浙东之后剃发为僧,又号悔僧、迟和尚、云门僧等,诸暨(浙江绍兴)人。陈洪绶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他自幼早慧,据说他4岁就能画出来约10余尺的关公像,10岁左右拜蓝瑛为师,21岁考中诸生。
晚明时期的山水画整体特点是摹古、仿古非常盛行,许多山水画家都在吸收马远、夏圭等前人的笔法,借鉴古人,将宋元前人的人文精神与文人画的逸趣相融合。陈洪绶的山水画也有古意,但是他认为学古不等同于完全模仿,要有取舍,有扬有弃,要集传统各家之所长。
陈洪绶画画不拘泥于传统,坚持要有自己的独创性。有一次他临摹宋代李公麟的七十二贤石刻,大家都认为他画得很像,他就不高兴,再进行临摹,这回大家都说不像了,他就很高兴,觉得自己要创新才能行。
他还临过很多遍周昉的画,自己都觉得不满意,但是别人就说他的画超过了周昉。他却认为,他的画能够让别人感觉不错,挑不出来什么毛病,这就是他的功夫还是不够。他这种认真刻苦又有独到见解的思想,也使他的山水画具有奇特的风格而他这种风格,具有一种别样的装饰感和插画感,画面中山石树木仿佛都被精心的安排布局过,因此也同时少了一些自然的逸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