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王晓忠《南方以南》【蔡赞生 | 文学看台2179】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
................................................................................
和诗歌一起游走于南方以南
文/蔡赞生
我接触王晓忠的诗歌较早,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就经常在本地报刊及外地诗歌刊物上读到他的诗歌。
什克洛夫斯基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我经常想起,“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这种质感无疑给我们最初的阅读欣赏提了个醒,生活的存在,怎么能缺少与我们内心世界灵魂相连或相近的有质感的诗美呢?
在我看来,诗美,是人的久安之地,诗美也是一种最为直观的美。换言之,诗美的形态是不须经过一种曲折的审美就能被我们感知的美。如王晓忠的《瓦尔登湖》:
................................................................................
这种笼罩在诗句中的淡淡忧伤、淡淡美感此起彼伏,犹如画是无声的诗,其细腻的线条中已充溢着作者饱满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凄美的人性体验。此时此刻,他便是那个流浪的人、失眠的人、悲伤的人……他将生命中对“无欲无虑无痛”的祈愿融化入唯美的氛围之中,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敏感触觉,使我们从中感悟到作者的空明诗境与凄美风格,自然地“让见惯了离别的泪水,在星光下相聚/让在失眠里散步的人,回到悲伤的流浪里”。
这一诗美体验在晓忠身上保留上三十多年,也许仍将继续下去。但你不用怀疑,他的这种对诗美的坚持并不是泥古不化的,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在诗的技术层面上,我惊奇地发现,他在诗艺的探索上从未停滞不前,而是充分意识到在场和担当是当今诗歌的使命,他很快地把握住诗歌前沿的脉搏,如“此时此刻,秋天正要过去。秋阳若隐若现/一座小城,幼石巷,马思聪故居/一口鹅卵石铺就的水井/来不及抒情,就溢出令人心疼的乡愁……”(《此时此刻》),“我的一生,经纬分明/我在爱着,绝望而又哀伤/那些赞美早已逐水而去……”(《我的一生都在爱着》)等等。在这里,他的诗句内部的那种节奏与地域物语、与时代自身的节律已找到了某种必要的契合。当然,我认为一个出色的诗者完全有能力受到这种内部神秘力量的感化和触动并进而反思。
收在集子里的诗题材非常多样、丰富,而“家事”“乡愁”“南方”等词格外引人注目,他的诗歌源于“家事”,“乡愁”“家园”“故乡”纠结于他的艰难跋涉和生活历程中,作为远离者,他游走于“南方以南”,乡愁因距离而愈发浓厚和真切。如:“遗弃的风物,寂静的童年/故乡的疤痕,万物的耐心/一条条光线,执著,坚韧/它们顺从了道路的轮回/真正的起伏,只属于内心的澎湃……”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告诉我们,过去的记忆其实是附着在“记忆之物”上面的。这种记忆是一道温暖的光,它“不幽怨,不自赏/不起波涛,不掀浪花”。“风物”“童年”“疤痕”“耐心”都不是独立的,思念与爱是本质。这是由一种透明的且近乎物性的语言在驱动,内心的澎湃由一道光所构成的面画形象而客观地在旅途中再现。
诗人在南方以南寻梦,梦寻中或想象中的文明和喧嚣给他带来新的体验和思考,这构成了他诗写的源头,他始终在异乡的生活交融中充斥着矛盾与对抗。如:
............................................................................................................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很有画面感,眼前能浮现“同样的街道同样的店铺”“同样的车辆及人流”“晃悠悠的霓虹灯,交错的绿化带”的熟悉场景,其线条已充溢着自己饱满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凄美的人性体验。而他面对如斯场景更不会无动于衷,他在这里一次次地相遇,感受过人群中的“生死别离”……“悬念”“品尝”提升全诗的内涵。他用自己异地的寂寞之感拓宽了审美疆域,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敏感触觉。
就这样,他和他的诗歌敏感地游走于南方以南的《黄昏里的海边小城》:
可以说,诗意是生活所向,生活更多的是平静的呈现,不论时光如何更迭,空间如何穿梭,我们都可以找到内心深处的沉静和隐而不宣的疼痛,包括“它的安宁,它的沉闷/它那劫后余欢/卑微的颤栗”。
与其说晓忠在选择一种诗写的平静,不如说是选择了一种他认为更能表达他的“诗美”的方式,抑或是他把握到一种脉动,发现了最能呈现自己诗歌的一种状态。
是为序。
2019年9月7日
附:王晓忠诗歌
......................................................................
可能你会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