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附地黄丸治疗糖尿病,常有意外效果。
桂附地黄丸作为一个中成药属于中医的范畴,所以小编在这儿谈其能不能治疗糖尿病,自然是从中医的范畴来分析,内容抛开西医的理论。当然由于糖尿病是西医的概念,所以开头我们仍然要说一下糖尿病对应的中医是什么疾病。根据糖尿病的特点,一般认为其与中医里的消渴症基本相同,这不是小编的结论,而是近代中国医学界的普遍认知。
百度百科对消渴症的定义
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症。
根据中医观念,为什么会出现消渴,通俗点讲就是人体内的水变少了,可是病人又喝了很多的水,为什么身体仍然会出现消渴的症状呢?其实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如果谁在家里蒸过冷馒头,就有经验,硬梆梆、皱瘪瘪的冷馒头、放在蒸屉里,要将它蒸热、蒸软、蒸饱满,肯定要往往锅里加水,如果只是一味的加水,但是锅底的火力不足,不能充分把水气化,那么这个馒头就很难蒸软、蒸饱满。得了消渴症的人就像这种情况,尽管喝了很多的水(往锅里加很多水),但由于下面的火力不足,喝下去的水无法变成人体所需要的津液,人自然就会感觉得口渴了。从西医的血糖角度看,同样的糖在半杯水里,与放在一杯水中,虽然两个杯子里的糖是一样多的,但糖的浓度肯定不一样,西医是想办法降低半杯水里糖的总量以此来达到降低杯中糖的浓度,但其实让半杯里的水变成一杯水,糖的浓度自然也就降下来了。因此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就是让病人的津液变多,当病人的津液变多后,人自然就不渴了,而且血糖也正常了。
这儿的馒头就像人体内的细胞,而锅中的水就像人体内的体液,体液进不到细胞里面去,是因为外面属于高渗状态,大量的糖游离在细胞外面,反而将细胞内部的水抽到细胞外面,从而使细胞脱水,造成细胞内的血糖浓度自然升高了。所以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不是通过减少糖量而是通过增加人体的津液来降低糖的浓度。
根据上面的通俗分析,我们知道,要想让馒头中的水液变多,最重要的不是增加水,而是增加锅底的火力。对于人而言,肯定不能放在锅中烧吧,中医里有一个传统的中药桂附地黄丸它是在传统的中药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附子与肉桂两味药而成的。这儿的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肉桂温补命门之火,二药为君,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以达到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作用。肾阳足了,就相当于人的火力足了,这样人体内的物质才会被气化成津液补充到体液及血液里去,从而达到血糖浓度的自然降低。
桂附地黄丸又名“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由炮附子、干地黄、山茱萸、泽泻、肉桂、丹皮、山药、茯苓八味药组成。
该中成药里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生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养脾益精,为臣。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活血散瘀,此三味寓泻于补,并制诸滋阴药助湿碍邪之虞。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诸证自除。主治肾阳不足证。《千金方衍义》曰:“本方为治虚劳不足,水火不交,下元亏损之首方。”《医方考》言:“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用于治疗:腰酸脚软,肢体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数,舌质淡胖,尺脉沉细;及痰饮喘咳,水肿脚气,消渴等症。制方之特点为用少量温阳补火药与大队滋阴益精药物为伍,旨在“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以补为主,佐用通散渗利,“寓泻于补,使补而不滞”。
通俗的讲就是用桂枝、附子去助火,用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油,用茯苓、泽泻、牡丹皮把锅下瘀浊导走。这样身体体液就处于气化状态,下焦的水液能够气化,蒸腾上去,就解决了上面口渴的问题。下焦的水被蒸掉一部分后,晚上或夜里的尿自然就变少了。
看到这儿大家就知道中医是如何治疗消渴症的了。
当然,在临证时还要考虑到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患者阴虚火旺症状较为明显,出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苔少,脉细数等证,可加知母、黄柏泻火存阴;如患者出现胃肠结热的情况,表现为消谷善饥、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数或滑数时,可加黄连、黄芩、大黄清泻中焦火邪。总之,虽然桂附地黄丸药性较为平和,但在临证时仍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辨证论治,不可一概论之。
此外该药属于滋补类药,对于脾胃虚弱的病人服用后可能会出现胃不舒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小编建议可用砂仁化水,然后用这个水送服桂附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