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随笔:唱响课堂教学三部曲之二——上课要以学生接受度作为教学进度基准
如果说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那么课堂授课更得以学生为中心——上课要以学生接受度作为教学进度基准
1.我的观点: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既要有情感的互动交流,也要有思维碰撞的火花。一节真正的好课,要让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快乐。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教学才会相长,让师生都会沉醉其中,让每一节课都会成为美好的记忆。
真正理想的教育应该让人感到幸福,人只有保持一份愉悦的心境,才会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一切行为才会是发自内心的。
2.存在问题:如果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以下目前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一是课堂效率低下,二是课堂存在一定虚假性。
(1)课堂效率低下源于备课不充分
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做好课前的备课准备,可是目前有很多教师的备课是不充分的,甚至是无效的,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以下两点造成的。
首先课前的备课不是在真正的备课,把精力用在了抄写教案上,这与目前的检查导向是分不开的,写的教案没有实用性,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课前备课的无效性导致课堂授课出现很多问题。
其次即使备课不是抄写以前的旧教案,也是由于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所以在课堂上对于遇到的突发事件处理起来手足无措。我们经常会看到已经下课了,有些教师还在滔滔不绝讲个不停,这根本不是“敬业爱岗”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课前准备不充分,只能靠挤占学生课余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
(2)课堂的真实有效性有待商榷
目前制约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课堂存在虚假性,最近一段时间在举行校级公开课以及推门听课活动,这样做原本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可是目前的一些课堂教学表现出的是在演戏,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学生求知的需要,而是给领导看得,给听课教师看得,自己的课堂成了一场作秀,只要稍有常识的人就能看出这一点来。
其实课堂作秀在各类优质课评选、示范课展演中尤为突出。为了迎合评委和老师们的心理需求,授课教师往往存在演戏的成分,课堂也就失去了真实性,这一点对于学生的伤害是最大的。
3.我的做法:在经历了二十年的物理课堂教学之后,自己也在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力争让自己的课堂被学生接受,被自己认可。
我一直这样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我的学生感受物理课堂之美。为了这个梦想我一直在努力着,也在不断反思着,收获着。下面是自己对于课堂教学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1)不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恐惧和害怕。
记得今年寒假拜读全美最佳老师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书中我读到了雷夫老师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让学生感到害怕。的确,正是由于这份彼此的信任,才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我们都明白“亲其师信其道”的含义,真正的教育需要一个彼此信任的氛围,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才会让师生彼此心灵相通,才会让人格得到彼此的尊重。学生要尊重教师的备课成果,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活动。
为此,在这二十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找到自信,找到欢乐,找到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样孩子们的表现,也让我忘记了岁月带来的那份沧桑感,让我始终保持了一颗童心,自己也就有了“愿做教坛常青树”的信念。
(2)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的接受度作为标尺
目前我们教育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材的难度过大,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就成了不可回避的矛盾,我们很多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有很多学生出现了掉队的现象。
另外,尽管在课前我们在备课环节会预设很多问题,把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了,可是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尤其是对于物理学科来说,由于要涉及一些实验探究,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或者有一些奇妙的想法出现,那么这个时候该如何做?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去考虑学生的感受,还是停下来等等学生的灵感。我的做法就是:停下来等一等学生。或许你的这一等,就会让学生灵感的火花得以释放;或许你的这一等,就会培养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我始终这样认为,课堂最可贵的是其真实性。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去等待学生的思维进度;不能为了所谓的公开课而让学生学会了虚假和欺骗。
4.我的感悟:反思目前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虚假性,课堂教学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教学进度,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接受度。其实这种做法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在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可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真得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了吗?
其实我们的平日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幸福感,是否应该好好反思我们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了。只有将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度配合默契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另外,那些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自己私欲的表演课,是否也该好好反思了?课堂教学要想真正达到高效,那就得首先要回归其真实性,别让“虚假”伴随你的课堂,最终你将会无“课“可上,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学生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