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背景链接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3.关于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一.课前预习

1.注音

督亢(     )   更(     )虑之   樊於期(      )   椹(    )其胸    拊(    )心

濡(     )褛   淬(      )之   忤(      )视     嗔(       )目   变徵(     )之声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

(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     )③地。(2)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3)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4)秦王购(     )之金千斤,邑万家。

(5)秦王必说(     )⑾见臣。         (6)愿足下更(     )虑之⑿。

(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⒀(     )矣。(8)顾(     )计不知所出耳。

(9)臣左手把(     )⒄其袖。         (10)而右手揕(     )⒅其胸。

(11)见(     )陵(     )之耻。    (12)偏袒(     )扼腕而进。

(13)函(     )封之。               (14)以试人,血濡(     )缕。

(15)人不敢与忤(     )视⑨。        (16)太子迟(     )之。

(17)请(     )辞决矣。             (18)既祖(     ),取道。

(19)为(     )变徵(zhǐ)之声。       (20)终已不顾(     )。

(21)持千金之资币(     )物。       (22)厚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23)燕王诚振怖(     )大王之威。   (24)比(     )诸侯之列。

(25)给(     )贡职如郡县。         (26)使使(     )以闻大王。

(27)唯(     )大王命之。           (28)以(     )次进。

(29)至陛③(     )下。              (30)顾(     )笑武阳。

(31)少假借(     )之。             (32)使毕(     )使于前。

(33)轲既取图奉之,发(     )图。   (34)自引(     )而起,绝袖。

(35)操其室(     )                 (36)剑坚(     ),故不可立拔。

(37)秦王还(     )柱而走。         (38)卒(cù) (     )起不意,尽失其度。

(39)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     )轲。(40)乃引(     )⒅其匕首提秦王。

(41)被(     )八创(chuāng) (     )。 (42)箕(     )踞⒇以骂曰。

(43)乃欲以生劫(     )之。

3.指明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        )             ②日以尽矣(        )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        )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⑤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⑥图穷而匕首见(        )
⑦秦王还柱而走(        )              ⑧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
②仰天太息流涕     涕:
③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可以:
⑤持千金之币物     币:
⑥秦王方还柱走     走:
⑦诸郎中执兵     郎中:
⑧左右既前,斩荆轲     左右:

5.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3)函封之(      )             (4)发尽上指冠(      )

(5)樊於期乃前曰(      )       (6)皆白衣冠以送之(      )
(7)乃朝服,设九宾(      )     (8)使使以闻大王(      )
(10)自引而起,绝袖(      )

(11)太子迟之(      )          (12)群臣怪之(      )

6.明确下列句子中的特殊文言句式: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4)秦王购之金千斤(      )     (5)欲与俱(      ) 
(6)见燕使者咸阳宫(      )      (7)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9)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10)常痛于骨髓(      )         (11)给贡职如郡县(      ) 
(12燕王拜送于庭(      )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1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7.解释重点实虚词
【发】
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③发尽上指冠(      )
【故】
①故遣将守关者(      )
②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③鲰生说我……故听之(      )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
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⑥故人具鸡黍(      )
【诚】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      )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度】
①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
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5【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      )
②荆轲顾笑武阳(      )
③大行不顾细谨(      )
6【为】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②为之奈何(      )
③乃为装遣荆轲(      )
④乃令秦武阳为副(      )
⑤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
⑥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
【而】
①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
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④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
⑤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

【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①丹不忍以己之私(      )

①以故荆轲逐秦王(      )
②使工以药淬之(      )

②而乃以手共搏之(      )

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③以次进 (      )                                            
④日以尽矣 (      )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      )

⑤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

⑤遂拔以击荆轲(      )
⑥箕踞以骂曰 (      )

8、解释下列句中固定结构用法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      然则:
③ 荆轲有所待      有所:
④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所以:

⑤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
⑥以故荆轲逐秦王        以故:

二.解读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荆轲刺秦王共写了那几个人物?重点详细描写了那几个人物?

人物:

详写:

2.根据标题,行刺的过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行刺过程:

(二)局部赏析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背景(用原文句子回答):

语言特点(语言特点+效果+内容):

2.荆轲刺秦王的信物有哪些?哪一种信物最难办到?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信物:

最难的信物:

性格特点:

3.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

4.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明确: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太子和荆轲什么性格?                                        
原因:

性格(太子):                                     (荆轲):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                                                                     。  
2.音乐描写烘托的气氛是什么?有何作用?

气氛:

作用:                                                                          
4.易水诀别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什么特点?哪一个细节令你感动?        
性格特点:

细节(细节+理由):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层次: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1)语言描写(摘录一句你喜欢的句子)

具体句子:                                                                  .

(2)秦王动作描写(摘录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

(3)荆轲的神态描写(摘录原文句子)

神态:

(4)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神态?作用是什么?

间接人物神态:

作用:

(三)总结:

1.荆轲的智勇各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智:

勇:

2. 太子丹在人格上的缺陷表现在哪里?(缺陷+事例)

(四)问题探究:

1.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认为荆轲与太子是知己吗?为什么?
 观点:

理由:

2. 古人对荆轲有以下评价  ,你肯定还是否定荆轲的做法?                                      
非议:苏轼:“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观点:

理由::

三.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g)戮没(lù)   谬误(miù)
B. 偏袒(tǎn)           扼腕(è)           厄运(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 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    铁杵(wǔ) 拊心(fǔ)
D. 创伤(chuāng)    创办(chuàng)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还柱而走。        D. 卒起不意,尽夫其度。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敢与忤视            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惧怕。
D.士皆瞋目                瞋目:发怒时瞪大眼睛。
5.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微\'字不同      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微\'字相同      两个\'顾\'字不相同
6.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风吹草低见牛羊

B、封:又欲肆其西封            函封之

C、遗:使人遗赵王书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D、比:比诸侯之列              朋比为奸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假借:宽容

B.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排列,比照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怖:内心惊悸,害怕

8.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秦王还柱而走                  ② 图穷而匕首见

③ (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④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10.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的“函”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1.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译:秦军很快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要长久服侍您,难道能做到吗?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太子说的这番话非常精微,我也希望向您请求赴秦了。(不过)现在前往秦国没有信物,那么我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投靠我,我不忍心为了自己的私事辜负了樊将军的一片诚心,希望你另外考虑别的办法吧。

D.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译: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1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B.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译:燕王惶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说,谨斩下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督亢的地图,用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举行过大礼,派使臣前来向大王禀告。

C.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希望大王稍稍借给机会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D.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

1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译: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士卒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B.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要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C.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译:秦国的将领王翦攻下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土地,又挥师向北掠夺土地。

D.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译:这样一来,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被凌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种想法呢?

课内阅读

(二)阅读下题完成15—20题。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16.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17.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8.下列语句全都能表现荆轲刚毅不屈,不怕牺牲,慷慨赴难的一项是   (         )
①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②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④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⑤

19.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20.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一.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1.注音

督亢(káng)   愿足下更(gēng)虑之   樊於期(wū jī)    右手椹(zhèn)其胸  拊(fǔ)心

濡(rù)褛淬(cuì)之忤(wǔ)视 嗔(chēn)目变徵(zhǐ)之声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

(1)略:掠夺,夺取。   (2)微:假如没有。谒,请。   (3)信:信物。

(4)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   (5)说:同“悦”,喜欢,高兴。  (6)更:改变。

(7)深:刻毒。  (8)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9)把:握,抓住。

(10)揕(zhèn):刺。  (11)见:被;陵:侵犯、欺侮。  (12)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13)函,匣子,名词作状语。  (14)濡:浸渍、沾湿。  (15)忤:逆,迎着目光看。

(16)迟:作动词。  (17)请:表示客气,无义。

(18)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19)为:发出   (20)顾:回头。   (21)币:礼品。  (22)遗:赠送

(23)振怖:惧怕。振,通“震”。   (24)比:并,齐。   (25)给:供。

(26)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动词,后一“使”是名词。

(27)唯:“希望”的意思。   (28)以:按   (29)陛(bì)〕:殿前的台阶。

(30)顾:回头看。   (31)假借:宽容,原谅。   (32)毕:完成。  (33)发:打开。

(34)引:伸、挣。   (35)室:指剑鞘。    (36)坚:插得紧。

(37)还:通“环”,绕。   (38)卒:同“猝”。  (39)提(dǐ):掷击。

(40)引:举起。(41)被:受;创:伤。(42)箕:像簸箕那样。(43)劫:强取、威逼。

3.指明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说,通“悦”,yuè,高兴。   ② 以,通“已”,已经。   ③ 反,通“返”。
④振,通“震”,惧怕          ⑤奉,通“捧”,捧着。     ⑥见,通“现”,出现。
⑦还,通“环”,绕。          ⑧卒,通“猝”,仓促,突然。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②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③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④可以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⑤币: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⑥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⑦郎中: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⑧左右: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5.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状语     (3)名词作状语:

(4)名词作状语:   (5)名词作动词     (6)名词作动词
(7)名词作动词     (8)动词使动用法   (9)动词使动用法
(10)动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形容词意动用法

6.明确下列句子中的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省略句( 以 )  (5)省略句( 之 )    (6)省略句(于)
(7)省略句(群臣)(8)被动句          (9)被动句

(10)状语后置    (11)状语后置       (12)状语后置

(13)定语后置    (14)定语后置

7.解释重点实虚词
【发】
①发图 打开   ②出发   ③头发
【故】
① 特意   ② 缘故   ③所以   ④ 故交,老交情   ⑤登上
⑥成功   ⑦ 老,旧
【诚】
①如果真的   ② 的确,确实
【度】
① 估计   ② 常态,气度
5【顾】
① 只是,不过   ②回头   ③顾忌,考虑
6【为】
① 被   ② 对付,处理   ③准备   ④做为   ⑤ 因为   ⑥发出
【而】
① 并且,表递进   ②因而,表因果   ③却,表转折   ④就,或不译,表承接
⑤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以】

①介词,因    ②介词,用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8、解释下列句中固定结构用法    ①.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②.(既然这样,那么)    ③ ( 有……的)
④(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⑤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⑥(因此)

二.解读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荆轲刺秦王共写了那几个人物?重点详细描写了那几个人物?

人物:略

详写:略

2.根据标题,行刺的过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行刺过程:第一部分: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荆轲被斩

(二)局部赏析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背景(用原文句子回答):文章第一节

语言特点(语言特点+效果+内容):

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  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2.信物:地图,樊於期的头,匕首

最难的信物:樊於期的头

性格特点:深谋远虑,城府很深。

3.  明确: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4.  明确: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  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最后和盘 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明之以法。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太子和荆轲什么性格?                                        
原因:荆轲“有所待”

性格(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荆轲):刚烈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音乐描写烘托的气氛是什么?有何作用?

气氛:渲染悲壮的气氛

作用:表现荆轲的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大义凛然思想感情
4.易水诀别这一场面表现了荆轲什么特点?哪一个细节令你感动?        
性格特点: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细节(细节+理由):略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层次: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2.(1)语言描写(摘录一句你喜欢的句子)

具体句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秦王动作描写(摘录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惊—引—起—拔—走—击

3荆轲的神态描写(摘录原文句子

神态: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4间接人物神态: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

作用: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总结:

1.智:①私见樊於期    ②顾笑秦武阳    ③为自己解围     ④荆轲有所待     ⑤厚遗秦蒙嘉

勇:①顾笑武阳      ②勇逐秦王          ③倚柱而笑  箕踞而骂

2. 施恩图报,急于求成,胡乱猜疑(事例略)

(四)问题探究:

1.理由: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太子丹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既然太子丹对荆轲的了解、尊重、信任都十分有限,那么,“君子死知己”这一说法自然难以成立。

2. 观点(一)肯定

理由: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二)否定

理由: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一旦失利,个人命运可悲,国家命运速亡。

三.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参考答案

1.D.   2.B    3.C    4.B    5.B    6.C    7.B    8.C

9.C    10.A    11B    12B    13.C    14。A

(二)课内阅读参考答案

15.C(谢:谢罪)  
16.D(A“见”通“现”,B“卒”通“猝”,C“振”通“震”)

17、A作状语,(B方位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动词;D意功用法) 
18、C(①表现他的沉着②具体刺秦的动作)  
19、B(应为悲壮的气氛) 
20.(1)又变成声调激愤的羽声,送行的人都发怒而瞪大眼睛,头发向上冲顶起帽子。

(2)秦王大惊,挣扎着站起来,袖子扯断了。

(3)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

(三)课外阅读参考答案

21.C(衔:心里怀着,特指怀恨);

22.D(D项含义分别是:的,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A、因为。B、表示被动。C、介词,在。);

23.A(①③⑤⑥都是直接表现柳彧的“正直”性格。②、人物、事件都不对,是介绍武将上柱国和干子的政绩。④、柳彧发现当时官员烦杂琐碎的“奏请”。);

25.B(错误一,“父子已经分居”改为“父子还没有分家”。错误二,“高颎知道后很不高兴”,应改为: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

25.

(1)诣:到。往    (2)异:认为----奇异    (3)预:行列
(4)以:因为      (5) 固:坚决。让:推辞 (6)岂:哪里

(7)竟:最终      (8)为:被              (9) 嘉:赞许
(10)类:大多     (11)垂:接近          (12)暗:通:“谙”,熟悉

(13)竟:最终     (14)坐:因此           (15)因:于是

(16)见:被       (17)衔:怀恨           (18)莫:没有,无不

26.(1)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敬畏。(被动句1分;“甚”1分;“敬惮”1分。因为这个被动句翻译后不很流畅,如果译为“官员们对他既敬重又很害怕”也可得3分)

 (2)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两句各1分)

 (3)上奏并免去贪赃枉法不称职的长官二百多人。(定语后置1分;“奏免”1分;“赃污”1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