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2020的难忘书事
2020新年伊始,我就开始忙碌起来,扫描图片,跑打印店,编印稻竹斋书影录《书情依依》,作为新年礼物,呈赠师友。没想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
疫情期间,“禁足”在家,夫人又在外地工作一时回不来,家里就我和女儿,除了安排好一日三餐,监督女儿的网课学习、做做生活杂事外,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作文或像老农耕作般翻检平时无暇顾及的书物。
《吴宓日记》是常读常新,先前我已完整地读过两遍,这次重读缘于在翻检旧藏中,找到了一册上世纪50年代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王兴运老师编写的《古代希腊史》油印讲义,书中有“希波战争”“马其顿亚历山大之远征”“希腊殖民地”等多幅插图,此时吴宓正在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且为教研组组长,是年轻助教王兴运的指导老师,我猜测这些插图为吴宓所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故而又翻阅《吴宓日记》。
马一浮先生对儒释道诸家学问兼通,学术成就斐然。我对先生的才学倾慕已久,便在疫情期间开始了对《马一浮集》的阅读。这次阅读,也是有缘。在藏书中,得识马一浮弟子云颂天先生哲嗣云秉心老师,他告诉我其父抄录有马老写给他的信札,“文革”中,信札原件全被抄走,幸运的是此抄本留存下来,这就是后来收入《马一浮集》中“马一浮致云颂天信札”部分的底本。有幸见到抄本,摩挲之中,体味到浓浓的师生情义,感受到学问递传的炽烈薪火。《马一浮集》虽未读完,然我对马先生的学术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月末,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人们的生活逐步走上正轨,中兴路古玩市场重新开张,淘书的人们麋集拢来,市场开始复苏。半年后,新建成的熊猫公馆楼下新开了一家古玩市场,淘书又有了新的去处。
淘书的乐趣就在于不时给自己带来惊喜。今年最大的收获是淘得一篇《陪都赋》,这篇赋抄在一本民国时期的抄本里,毫不起眼,以100元购得这一抄本,就是为了这篇赋文。我知道写过《陪都赋》的有两人,一是苏渊雷先生,他在1945年出版了《陪都赋大战杂诗合刻》一书;另一位是当时内迁重庆的中央大学教师郑文先生,他的《陪都赋》发表在1946年的《新蜀报》上。此次所得与上述两篇均不同,当是他人所作,实为难得的乡邦文献。
线装残书《五朝诗铎》一册,清光绪蜀刻本,书页残缺且虫蛀斑斑。我与摊主讨价还价,耗费多时,旁边的书友甚为不解,后来我告诉他,买这本书其实就是为了得到书后粘贴的一张“周□刘□□人讣告 林森题”书签字条,因虫蛀严重,其中几个字无法辨识,我怀疑其为林森亲笔所书,但有的书友辨识后认为是石印。不管是亲笔还是石印,我都玩了一把刺激。
近年来,我着力搜求抗战时期以土纸印刷的书报刊。2020年承书友转让,获得一批抗战时期出版的《新蜀报》《大公报》《时事新报》共70多份土纸报纸。展阅这些老报纸,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些老报纸以绿色、浅黄色、赭色、粉色等土纸印刷,可见当时报纸出版的艰难。所得《新蜀报》有50多份,副刊中多有“木刻专页”“半月木刻”等专刊,刊发了大量的抗战木刻作品,这些作品虽水平不高,但在当时却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士气的作用。
金秋十月,我接待了李传新书友。此次他从广东专程赴成都参加第18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特在渝暂留两日,访旧问友,并约我一同参会。这是我第一次与李老师见面,却一见如故,他给我详述了民间读书年会的由来及发展,让我心慕不已。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我无法与其同行参会,与书友的“不醉不归”终成泡影,甚是遗憾。
回检2020年书事,令我心喜的还有不少事,如收藏到重庆书法名家许伯建先生的书作,与国家图书馆荣杰先生建立通信联系,与本地书友聚会雅集等,均成为美好的书香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