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空心人”? | 春节悦读

对于任何人来说,“成为自己的主人”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反观今天孩子与父母的现状,其实正表明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困境,也就是:孩子丧失了“健康的控制感”。
什么是“控制感”呢?我们可以理解为就是那种“我可以掌控我的生活”的感觉。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控制感为零,那就意味着“我对我的命运无能为力”,这是一种相当沮丧的感觉;而相对的就是控制感满分,这种感觉大概就是“所有都归我掌控,我是无所不能的”。
这两种心理,都过于极端,不符合客观实际,是不健康的。所谓的“健康的控制感”,应该介于这两者之间。
为什么“健康的控制感”这么重要呢?因为“控制感”是解决压力的良药。
所谓压力,其实都来自于那些未知的,或者令我们讨厌、惧怕的事。相比之下,“未知”才是最让人恐惧的。
人一旦失去控制感,总是活在“不知道将会如何”的情绪中,就会立刻被巨大的压力包围;而如果一个人持续地感受到自己对发生的一切无能为力,就会跌落到沮丧、甚至绝望的深渊。
所以,“失去控制感”才是“天底下最让人紧张的事”。
回忆下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孩子在生命初期就会显示出这种想要“自己来”的本能。
比如一岁的孩子可能更喜欢自己抓东西吃,而不是等着大人喂;
两岁的孩子会到处跑,找自己喜欢的地方玩;
四、五岁的孩子可能还会对父母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
这些都是在表达,孩子渴望能更多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这种积极性不用教,是天然的;寻求控制感的时刻,也是孩子自我驱动力最为蓬勃的时刻。
如果就“控制感”的角度,来审视孩子们今天的生活,你觉得孩子享有的“控制感”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从客观来看,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以前的家庭里好几个孩子,客观上就会分薄了大人们的精力和时间,相对的呢,孩子就有很多自己独立的空间;
但如今,在一个家庭里,往往有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六个大人,一起在服务和看管一个孩子。
孩子得到的关照肯定更多了,但自由度也就随之大大下降。
从要吃什么、穿什么,到用什么、学什么,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成年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也就是种无所不在的提醒:你要乖要听话哦。这是为了你好。你得这样做,你不能那样做……
以上这些改变,本意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竞争;但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承认:缺乏“控制感”是当代孩子的特殊命题。
孩子选择的空间不断缩小,他们会真实地感觉到:有很多很多人反复告诉我,我要这样、不要那样;还有无数的事情等着要我去完成,尽管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却不得不做。
我的想法并不能改变什么,我只是需要配合就好。无论我多么努力,最终,我的生活不是我说了算。
这种“控制感”的缺失,会让人产生茫然无助的感觉。一旦一个人的选择意愿不再重要,事情就会变得毫无乐趣可言。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即使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一样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并不是学习本身有多难或多枯燥,孩子是有能力胜任这些挑战的,只是他们并不能从中体会到价值感。
当孩子对自我缺乏控制,他们的自我驱动力就无法唤醒,所谓的自律自觉就无从谈起。
孩子就更难积极、理性地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就会大大增加各种心理疾病发生的风险。
这些年,年轻人的群体中出现了所谓的“空心人”现象。这些群体往往容易体会到麻木和迷茫,感觉好像不能真实地掌握自己的生活。这些所谓的空心人,其实就是长大了的、缺乏“健康的控制感”的孩子们。
他们可能已经通过了各种考试,已经从学生变身成了社会人,但身份的变化并不会让他们内心的问题消失。
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年轻人越来越容易出现焦虑症、饮食功能失调、抑郁症和酗酒现象,甚至一些让人忧心的自残行为。
不良教育的负面效果往往是滞后的,可能会需要几十年才会在生活中显现出来,而空虚感、失去控制感的迷茫就是这种后果的体现。
因此,让孩子获得“健康的控制感”尽管不会被纳入考试,却无疑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它与孩子一生的健康和幸福直接相关!
父母的终点不是孩子过上了你想让他过的生活,而是你帮孩子过上他自己想过的生活。我们不该迫使孩子去走所谓正确的、轻松的、顺利的道路,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责任感和自我驱动力,还会帮助孩子不断修正方向,去享受人生的过程和幸福。
这一切,都要从父母的行动开始,父母职责不是要包办一切,不是要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提供支持、帮助和约束,进而帮助孩子坚强自信,掌握属于自己的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