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随笔||大年初一再回首——有一些东西还是继续传承为好!
昨天大年初一,我们宝应的传统白天一般是不出门的,大家都在家睡所谓的元宝觉,或者家里的姊妹弟兄在一起打牌玩玩。我问村里老人也问过爸爸,他们不出门最主要的原因是怕第一天有人有不兴许的话,说不定会一年不舒服不好运。
我爸爸就说去年初一有人来家玩,说一句不兴许的话,他一年总感觉不舒心。
是的,宁可信其有!本来就不喜欢吃喝玩乐应酬的我也遵循传统,昨天早上虽然很早醒了,但是8点半才从床上爬起来,接天地,然后给孩子压岁钱,糕点,做早餐,之后呆在电脑前回忆过去美好时光,改改来自全国各地的作文,做公众号,一晃半天就过去了。
吃完午饭,就做公交回家了。感谢政府,初一就公交正常,给没有车的我回家提供了方便。想想以前根本不可能。
回家陪爸爸说说话,给蔬菜除草,种新的韭菜和新的小白菜!把心情静下来,与旧的“我”做一个道别,向新的“我”许一个愿!
今年让我更开心的是,家里房屋的东西两边,政府都给安装了路灯,一到下午5点多,东西两边4盏路灯灯火通明,给以后经常晚归的父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感觉政府越来越亲民,实事越来越落到实处。
既然是大年初一,还是说说我看到的初一的景象吧!
很安静的初一上午,到了下午1点,很多年轻人憋不住了。
窗外,鸣笛的车辆,嘈杂的人群,往来不止,心中添了几份烦燥,也有一些莫名的原因,无奈,做完家务后我也出去走走。
在拔地而起的高楼间徘徊,不禁来到儿时和朋友爷爷一起住过的老巷,踏上青石板的那一刻,喧闹远去,仿佛走进另一个世界。
在拔地而起的大厦后面,是静静地坚守的砖瓦搭成的矮屋,不知有多少年。徜徉在青石板路上,足音清脆的回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转过弯,遇见一位捏泥人的老人,摊位不大,一张板凳,一块木板,一把竹签,一盒彩泥而已。
老人戴着一副银框眼镜,跟着收音机里浑厚悲怆的唱腔,聚精会神地哼唱,是京剧?秦腔?抑或是其他什么剧种?我一时无法区分。老人面前的木板上,插着一溜泥人:唐僧、八戒,各种神魔鬼怪,无不活灵活现。
被那惟妙惟肖的泥塑深深所吸引,童心大发,我走上前去,对老者说道:“爷爷,给我捏一个吧!”老人抬起头,一丝笑意从他脸上掠过:“小伙子,要捏个什么?”“就来个孙悟空吧!”“好嘞。”他正了正眼镜,便低下头专心致志地摆弄起来。切、揉、捏、刻,老人的手快速地翻转着,指尖灵巧地操纵着,令人目不暇接。
老人活动一下手指,取出竹签和彩泥,手指一阵翻飞,不多时,一个神气活现的美猴王一跃而出,只见那猴头身披金甲,头戴金冠,一对亮眼似明灯。我从老人手中接过竹签插着猴头,心里不由地赞叹。
“爷爷,您捏得那么巧,过年买泥塑的人一定很多吧?”谁知,他苦笑道:“唉,曾经是受人欢迎呦,可现在不同了,有电子玩具、卡通玩具。我这小巷很少有人光顾,即使有人也只是低头玩着手机,看都懒得看呢。我也不图赚钱,只想让人们知道还有捏泥人这门手艺。”
我又问道:“爷爷,那您有徒弟吗?”老人摇头:“谁愿意啊。现在的人都想着赚钱,谁来学这得不了大钱的玩意儿啊。”听着老人的话语,环顾小巷四周,凄清冷落。除了不远处有个卖布鞋的老奶奶外,再也找不到爷爷口中的繁华热闹。
我告别了老人,耳边却不停地回想着老人说的话,看着那泥人,想起了一个又一个在爷爷口中听到过,少有见过,甚至没有见过的东西,这此来自远方的经典都去了哪里?
不经意间,脚下的青石板已变成了柏油路,再回首,夕阳仿佛变成了一种耳语,诉说着老巷的故事,缱绻在一去不复返的经典,恍惚间,我俨然成了捏泥人的艺人……
长大了,感觉年味越来越淡,心里却依然期盼这一天赶紧到来,无论如何辛苦,新年就要过去了,你看到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初二了,有一种说法,过了初二,年就过去了,该干嘛继续干嘛。
我还是喜欢喜笑迎迎,张灯结彩,大家互相祝愿说的每一句都吉祥如意,团圆吃美食,闲暇娱乐玩游戏的春节画面。所有的矛盾与不开心都能在一句"大过年的"中消失。
但我也希望有一些东西还是继续传承为好!
亲爱的朋友: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是“我手写我心”,那么,换个角度可以说,有手有心我们就能写作。我们天天看别人写文章,话情怀,说感慨,是不是自己的手也痒了,那就请你也拿起笔,打开尘封的记忆,写出你的人生故事,看到的自然风景,百感交集的人生感悟,发我下面邮箱帮你发表与大家分享。因为我公众号有一个栏目叫“我行WO秀”就是给爱好文字的你提供的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平台来了,你在哪里?还有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