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三:致良知

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观点,分别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致良知”三字,是阳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观点,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终旨归。阳明先生曾对其子正宪言道:“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致良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其思想渊源是什么?何以称为“孔门正法眼藏”?

“致良知”的思想渊源

1、孟子:“良知”

“良知”二字,来自孟子。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

孟子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这是人的天性与本能,是人性中本自具足的。

比如,你看到一个孩子掉入井中,你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冲上去把孩子救出来,不管这是不是你的孩子,不管你认不认识孩子的父母,你都想这样做,这来自你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

再比如,你做了一件坏事,别人并不清楚,只有你自己知道。尽管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是你的内心隐隐不安,睡觉也睡不踏实,“心中必有一物”。这,就是知善知恶的是非之心。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与生俱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面对自己的错误与过恶,非常痛苦,这是你的是非之心在起作用。

还有,一位母亲原本非常柔弱,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处于困境之中,她会迸发出极大的能量,想方设法地救助孩子,为孩子承担所有的痛苦。这份能量就来自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

这是我们心中原本就有的宝藏,这是天地间一个大秘密!

阳明先生继承孟子思想,阐明并发扬了“良知”之教。在阳明先生晚年有名的“天泉四句教”中,明确地提出了“良知”的内涵: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说,人自身有道德体认、辨别是非的能力,天性中有向上向善的本能追求。

人人皆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就是良知的发端。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

——阳明先生 《大学问》

良知是人人原本自足的。

一个念头生发出来,良知清清楚楚地自知,念头的善恶、是非,瞒不过自己的良知。

2、孔子:“致知”

“致知”的说法,则来自《大学》。相传《大学》为孔子的亲授弟子曾子所作,“格物致知”的思想也是来源于孔子的思想。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致”,就是到达、抵达的意思。

阳明先生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

致知不是在外界事事物物上求知识,致知就是致良知,是一个在自己心上用功、趋于至善的过程。

阳明先生37岁龙场悟道,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陆九渊

孔孟之后,宋朝、明朝出现了几位很有影响力的大儒。

宋明时期,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代表了对孔孟之学的不同传承。其中,陆王心学便是由陆九渊(陆象山)开创,后由王阳明继承发展。

陆九渊,今江西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因讲学于象山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

如果说,象山先生是心学的开山之祖,那么阳明先生则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象山在南宋时就已经提出了他的心学理论。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所有经典都是为自己的心做注解。

阳明先生通过龙场悟道,终于以自己的生命体证了“心即理”,体证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命经历,来注解孔孟之道。自此以后,阳明先生才真正创立了自己的学说——阳明心学。

4、尧舜十六字心诀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阳明先生应邀作序,写下《象山文集序》。这篇经典文章,之于心学,可谓正本清源。

阳明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明确地指出:

“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

第一句话,阳明先生便开宗明义:“圣人之学,心学也。”

追根溯源,上古时代,尧舜禹三位圣贤口口相授的便是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儒家思想,即从心学开始。这也是圣人治理天下能够“简且易哉”的秘诀。这十六字诀就是儒家思想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阳明先生的心学,就是直承孔孟法藏,直接在最根本的地方上学。因为中华文化的精妙绝伦之处就是在探究心的奥妙。

十六字心法的意思是:人心高而险,道心幽而妙,用心精纯,专心不二,诚心敬意笃行中庸之道。

人心惟危:人心之中常有“小我”,而小我伴随着不明和贪欲,故时常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可以说,每个小我都是自己内心吸引灾难的磁石(稻盛和夫语);每个小我都可能让自己立于危墙之下。

道心惟微:道心是“大我”的展现,大我总能走在中道上,中道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过犹不及,唯有纯粹至极,才能行在中庸之道上。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每个人心中原本拥有光明,只是被不明和私欲所遮蔽,通过打扫内心的污垢与灰尘,恢复清澈良知,才能“心明眼亮”,才能“依道而行”,才不会迷失在小路上。

何谓“致良知”?

“致良知”,一言以蔽之,曰: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是一个功夫,也是一个过程。

“'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只是'致良知’三字,尤简易明白,有实下手处,更无走失。”

“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

——阳明先生语

“致良知”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达至良知;第二步,启用良知。

第一步:达至良知

良知是本自具足的,但我们首先要达至良知,才能启用良知。

有人说:“既然我本来就有良知,我的心原本就是好的,那何必还要去'致’呢?”

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难免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的影响、一些不好习气的浸染,使心蒙尘。比如,在他人影响下,我们可能会把“有钱就有一切”“婚姻就是交易”“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等错知错见种进心中。

每一个错知错见都会为我们的心添一丝阴翳。当心蒙尘时,我们就无法清晰、准确地看待这个世界。

“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

——阳明先生《答黄宗贤应原忠》

达至良知的过程,就是拂去“镜上尘”、复其本体的过程。

阳明先生说:去得一分私欲,复得一分天理。

圣人之心,如明镜一般,没有不明和贪欲,依良知而行。常人的心如昏镜,“斑垢驳杂”,有太多的不明和贪欲,需“痛加刮磨一番”,才可达至良知。

所以,一开始,我们的功夫要用在“磨镜”上面,把自己的心镜擦亮,达到良知清澈!

如何去除不明和贪欲呢?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8年深悟笃行阳明先生原文,形成了一套去除不明和贪欲的方法论——知行合一学习法,读原文、悟原理、明心净心、以生命唤醒生命。

第二步:启用良知

良知是本体,启用良知是良知之用,是功夫。

在没有达至良知时启用良知,那么你能启用的力量是很微弱的,也不能持久。

只有抵达良知,才可以真正启用良知,才可以清清楚楚地去做事情,也就是依道而行。

当这颗心足够清澈的时候,便可以常觉常照。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可以照见其本质,并且临事不乱,应变无穷。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讲,自己是迫不得已,才与大家一口说尽。只担心后世学子听着容易,只将其当作口头禅、当作光景而已,辜负了良知的本意。

的确如此,所有的圣贤经典都是亲身实践而来的真理。我们若把经典当成文字,不在自己身上切实用功,则多学无益。

与其学富五车,不如在自己心上为善去恶,唯有不断地明心净心,我们才有可能达至良知并启用良知!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力量!

  阳明心学课堂视频号上线了! 

(0)

相关推荐

  • []王阳明与陆九渊、湛若水的同异在线收听

    各位朋友,上一讲我们简单讲了王阳明和朱子的思想,在思想结构啊.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供给各位参考而已. 那今天我们来讨论另外一个相关的问题,那就是王阳明的思想,在整个心学的路数当中,他和陆九渊,还有 ...

  • 白立新:致敬经典,叩问良知丨纪念阳明先生诞辰549周年

    2021年10月31日,是阳明先生549周年诞辰纪念日.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创始人白立新老师作了主题分享--<致敬经典,叩问良知>,以下为分享内容选编. 致敬经典,叩问良知.今天,我 ...

  • 道学唯一 谨守吾心

    我渐渐就安于我的现状了,对于我的孤独,我也习惯了.总有那么多的人,追寻一些甜蜜温暖的东西,他们喜欢的永远是星星与花朵.但在星星雨花朵之中,怎样才能显得出一个人坚定的步伐呢. 分 享 Share 遇见幸 ...

  • 王阳明为什么将“致良知”称为心学的正眼法藏?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王",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王氏在线"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亲交流.让我们携手 ...

  •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38】:时中与知几

    2017-05-04 06:00 ● 本专辑根据严思先生作品整理而成,至少64集.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阳明心学". ● 王阳明 ...

  •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一:心即理

    阳明心学有三大重要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尽管"心即理"的概念最早是由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提出,但是却是到了明朝中叶,由阳明先生将这个概念发扬光大. "心即理&qu ...

  •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二:知行合一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三大核心观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其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公元1509年,龙场悟道的后一年,阳明先生应 ...

  • 致良知是心学的核心,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阳明心学

    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之中,致良知的一个方式就是心学的的一个核心思想,王阳明认为致良知的知行合一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在儒学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学文化的传统思想,儒学思想,把 ...

  • “困知勉行”的人该如何下致良知的功夫? | 阳明心学问答

    发布时间:2021-05-09 问:"困知勉行"的人该如何下致良知的功夫? 大多数人都是"困知勉行"的,所以我们不能高估自己. 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更重要 ...

  • 读阳明心学:阳明四句是致良知的高度法理准则

    阳明四句是致良知的高度法理准则 读王阳明心学最终必会归结到"阳明四句"教义,也就是阳明心学思想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 《知行合一王阳明》,阳明心学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让我们继续解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带你了解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阳明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我们将这本书分为了三个部分来解读,前面为大家分享了第一部分:王 ...

  •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18-03-1409:15 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后世 ...

  • []阳明心学的核心架构在线收听

    董平:各位朋友,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一起探讨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体系,看起来似乎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往往不知所入,但是如果深入其中.了解其思想整体的一个架构,实际上我们可以相对 ...

  • 王阳明,一代国学宗师,阳明心学更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国哲学的升华

    与大多数陈陈相因.谨守朱子门户的科举士子不同,王阳明在年少时已游历了北部边塞,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王阳明一生狂狷不羁.坎坷传奇,阳明心学的完整构建,标志着儒家思想又一次通过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而得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