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中你有碰到哪些让你醍醐灌顶的健身理念?2
我从高一甚至初二算起,健身二十多年,练过健美、力量举、中长跑、俄式街健、综合体能、越野跑等等。 练的时间长了,想不起来哪些让我自己醍醐灌顶的理念,但是可以分享一些自身感悟,可能让他人略有“灌顶”感的理念: 1.健身绝不仅是练肌肉。 现在不少健身的人,甚至包括健身教练(许多人自称健身教练,在我眼里只是“健身设备使用向导与服务者”),在谈及健身训练动作与安排,都是围绕肌肉去说的。 比如,今天安排练胸。 比如,某某动作能更好的刺激*肌肉后束。 这是多么狭隘的认知啊! 将健身等同与泛健美,将健身的目的窄化为“练出肌肉”。 的确有一部分人群健身的目的就是为了练肌肉。 如果某人明确了“我就是要练出大大大的肌肉”,那无可厚非。 但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普通人(比如95%以上的女性)的健身诉求并非奔着练肌肉而去,他们要的就是出出汗、瘦一些、健康一些、形态好看一些。但最后往往被健身教练、老练家子、健身网络媒体给带去练肌肉了。 健身是个非常大的概念,举铁、瑜伽、跑步、太极拳、广场舞等等,都可以是健身,练肌肉或泛健美只是健身里很小的一块而已。 防抬杠说明: (1)健身不仅是练肌肉,但我并未指出肌肉不重要,也不是建议都不去练肌肉。 (2)从综合效果来说,泛健美练法效率不高,即使只为形体而去,也不是最高。当然,健美爱好者不认同这一点,那么不强求 ,求同存异。 2.健身的最大成本是时间 健身过程需要时间。 学习健身需要时间。 往返健身的路上需要时间。 健身训练后额外的休息、准备需要时间。 其实健身上投入多少,除了你的主观意愿与动机,还主要看你有没有多余的时间。 别以为学生、年轻单身就有大把时间,别忘记还有(时间)机会成本,也就是用于健身的时间是可以做其他事情带来其他收益可能性的。 所以,掂量一下自己有多少时间成本可供支配,不要好高骛远。 3.利用碎片时间训练 现代人难以有大把时间。 如果坚信健身就是需要1小时固定时间,那结果往往是练不成。 其实3分钟、10分钟的碎片时间用来健身非常合适。 3分钟可以跳绳200多次;可以做20个俯卧撑加20个深蹲。 10分钟可以跑1.5公里左右;可以消耗150大卡热量。 古人学习就有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碎片时间利用只说,现代碎片化生活下更该高效利用碎片时间。 当然,抽出1小时训练效果很可能更好,但你抽得出吗? 防杠说明: 碎片时间进行运动,一般强度不会太高,热身、动态拉伸并非必须。 而且,运动科学研究并未发现热身是必不可缺的运动前的步骤。 比较好的方法是从静态转到动态的过程中不要太急太快,逐步增加强度。 4. No pain no gain是一句蠢话 我们现在都说可持续发展,安全稳定有序逐步的发展。 no pain no gain文化是啥? 就是死磕,练到吐,练到第二天拉屎蹲下去都站不起来。 健身的过程是人体受到一定压力或损耗,机体感知后进行补强,在一定时间的休整后变得更强。 适度的压力与痛苦是需要的,但过度的痛苦。那是身体在发出警告甚至求救信号。 大幅度超越身体负载能力的训练,无论是抗阻还是跑步,带来的是整体低效率成长、高受伤概率、过度疲劳而状态底下甚至生病。 聪明人应该A little pain,one step forward。 5.杠铃作用被夸大了 相信大家常见网络上的某些论点: “无(杠铃)深蹲不翘臀” “杠铃三大项是发展力量的最优途径” “健身不练腿,迟早要阳痿” 其实,这些都是片面固话的思维产物。 杠铃只是一个健身工具,有它的好处,诸如方便调重,能做各类动作,方便抓握等等。 但对于我国的一般健身者(基本就是小白),又存在技术动作学习成本高,受伤概率不低,需要配套的设备或场地等缺点。 其实,减脂、塑造体型,可以使用自重、其他设备(壶铃、重量球、乃至书包)训练,你的身体只感知外界的压力负载,它才不管是不是杠铃呢。 疫情期间,不少“练家子”哀叹没有健身房没有杠铃没法练,我也感叹他们作为智人使用道具提升效率,但却又被道具所困。 6.把训练融入生活 做拖地等家务速度加快,让心率提升到110跳,算不算健身? 外出通勤骑车代替公交或开车,算不算健身? 带孩子出去玩扔飞碟、跑跑跳跳,算不算健身? 辅导孩子完成作业的1个小时里抽空完成100个俯卧撑加100个弓步算不算健身? 去超市购物,拎着15公斤的食物步行1.2公里回家算不算健身? 训练融入生活,有心就行。 7.重视有氧、心肺能力 我见过许多力量、身型都练的颇为不错的人(男性居多)。 但他们一跑就喘,路走多了就累。 平时不练耐力或有氧的原因是“怕掉肌肉”。 肌肉成了身体与生活的负担,可叹。 从健康、长寿与日常活力的角度来看,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 而心血管的健康,最有效的获得方式就是进行各类心肺耐力(有氧耐力)类训练。 一个跑不下3公里的壮汉其实只是花架子而已。 防抬杠说明:抗阻训练对心肺有一定促进,但效率不高且程度有限。身体素质应均衡发展,我也并没有说力量、爆发力不重要。 8.跑步几乎就是最佳运动,是人的本能 互联网常见对跑步的偏见:容易受伤、会掉肌肉、减脂效率低下。 秉持这些偏见的人,要么是不跑的,要么是人云亦云,其中不乏某些看起来练得肌肉块大的健身红人。 人进化为具有直立及两足走跑能力的动物,跑(在地面快速移动自身)是本能。 除了少数体重巨大、本身有较大伤病的人,95%的人可以一定程度的跑步(根据自身能力安排强度与量);即使久坐不跑的人,逐步开始跑步,很快就能提升这一能力。 一个不太能跑的人(与同龄人相比),那么他就是有较大的缺失,无论他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宅男还是一个能深蹲350公斤的壮汉。 防抬杠说明:有些运动员可能因职业需要,专项厉害,但不能跑(相扑、大级别举重或力量举),我不否定他们的专项能力,但不能持续跑3-5公里这一项就是说明他们体能不全面,丧失部分基本运动功能性,也不够健康。一个卧推2倍体重或硬拉300公斤的人群,也可能是个力量大的不健康人士。 9.健身优先练运动能力 包括力量、耐力(心肺与肌肉,有氧与无氧)、速度、柔韧、协调等。 综合身体能力提升了,再去追求细分的诉求(体重控制、局部塑形、专项运动能力等),事半功倍。 你应该考虑今天的训练(这一次的训练)可以提高你身体的哪些能力,而不是想着今天练腹肌、明天练二头肌这样的思路。 10.小马过河 训练体系、计划、动作适不适合某人,就像小马过河这个故事——“河深不深,是得看对象的”。 弄清楚自己是小马、老牛、还是松鼠,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强度、模式、总量。 松鼠硬过老牛觉得很浅的河,结果就是葬身鱼腹。 11.生活大于健身 这一条主要给对健身处于“热恋期”的新手和硬核不练会死爱好者看的。 健身作为爱好喜好,挺好一件事,但练得太多,太费时间精力,可能会失去生活中的部分其他美好。 有不在家协助妻子带8个月孩子跑去健身房举铁的; 有一周练20小时,几乎完全无社交(除了健身房里的); 有把健身训练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在生活工作之前的。 虽然都是成年人,选择是自己的,但我还是奉劝一句“生活中的色彩多姿多彩,健身是不错的风景,但也没必要看太多”。 12.毅力是虚幻的,有趣才永恒 许多健身内容都在讨论什么是最有效的训练动作,什么是最高效的减脂方法。 即使讨论出来最**,但如果无趣甚至太苦太累,那还是镜花水月。 人的毅力是很不可靠的东西,毅力在各领域的“加点”可能差距巨大——我屡见985硕博学霸在健身的坚持上远不如初中毕业的健身教练。 与其咬着牙坚持所谓“最有效”的运动健身项目,不如找一个可能没那么有效,但有意思的去参与。 大概就这么多了,其实也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许多在生活、工作中都通用,希望能帮到你。 PS:固执的钢筋请勿抬杠,其实我是想帮助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