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境界高”的人,有4大“贵相”
人生最终能够达成的高度,都是取决于我们各自的境界。境界,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态度,它决定着每个人在面对不同事物时,会采取的行动。境界的不同,就是人与人各有高下的原因。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贵贱之分,不过在世俗社会中,却是因为各自所取得成就的不同,所处地位就有了高下之别。
之所以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上取得别人所不能及的成就,最终的原因就是他的境界比别人高,正是因为这样,他便有了别人所没有的“贵相”。以《道德经》中所阐述的人生道理来看,境界高的人有着“四大贵相”,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是一种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很重要,古人常说“富贵皆有识人术”,就是说一个能够获得富贵的人,他一定有能够看人的本领。而“知人”需要的是一种深谙人性的本领,懂得了人性,就可以很快的对别人有本质的了解,这也是聪明人的特质。
而自知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境界,一个能够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就能够在做事方法上也更容易找到正确的方式,以至于当别人磕磕绊绊的时候,他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却是“事半功倍”的。因此我们常说的“明智”,就是对自己和他人都能够“清晰认识”的人生境界。
刘邦是古代皇帝中很独特的一个,在刘邦之前,平民和皇权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一个普通人最多的人生巅峰也就是“布衣拜相”,再往上就是贵族的权力空间,从尧舜禹汤到秦始皇,没有出身平民的国君和天子,可是刘邦却打破了这一“历史铁规”,他击败了贵族出身的项羽,以一个彻彻底底的平民身份,开创了大汉王朝。刘邦的成就斐然,就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智。
刘邦从来都清晰自己的定位,他取得天下后,毫不避讳的告诉大家,之所以他能够最后成功,是因为他比项羽更会用人,项羽看不上的韩信,在他这里拜为元帅,项羽厌恶的陈平,在他这里得到重用。韩信说“陛下统兵,不过十万”,刘邦丝毫不生气,因为他知道自己本来领兵就不如韩信,可是因为他有常人所不能具备的“境界”,也就能够取得前无古人的成就。
鱼不可脱于渊
《道德经》说“鱼不可脱于渊”,这是一个很显然的道理,鱼离开了水就会死。对于一个人来说,他要清楚自己所依仗的东西是什么?绝对不能有所迷失,不能够轻重颠倒。三国时候,曹操领兵攻打刘备,刘备因为没来得及防备,只能够是弃城而逃,但是城中数十万的百姓却携家带口要跟着刘备出逃。刘备面临抉择,若是带上百姓,行军迟缓,就会被曹军追上,自己会有危险。
若是抛弃百姓,自然可以尽快脱身,曹军也不会对百姓有所为难,看起来两全其美。可是刘备在众人都要抛弃百姓的时候,却决定延缓行军,和百姓在一起,他不愿意抛却民心。最后虽然刘备遭受重创,可是当他重振旗鼓的时候,马上就应者如云。刘备能够从一无所有到建蜀称帝,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懂得“鱼不可脱于渊”的道理,因此民心尽得,又怎么能不成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听到别人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反感,甚至是偏执而行,这种做法就是拉低了自己的“境界”,因此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一个想要获得成功的人,一定要能够听进去别人的劝告。吕不韦的狼子野心被公之于众后,秦国上下都义愤填膺,有一些人认为秦国一定还有“心怀叵测”之人,因此很多大臣要求秦王将不是本国的客卿全部赶走,秦王便下了逐客令。
楚国人李斯上了奏疏,他说,秦国能够兴盛,不就是因为众多客卿的帮助,如今要逐客,岂不是自断手足。秦王听了李斯的话幡然醒悟,马上就撤销了逐客令,最终在李斯的帮助下,统一六国,君临天下。
故知足之足,常足
社会上,地位高的人都是和颜悦色,地位低的人却经常戾气十足,这种态度上的迥别,就是因为心态的不同,也是境界上的高低。《道德经》说“故知足之足,常足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知足的心态,才能够处事坦然,进而就会有令人舒服。能够修养成这样“常足''的境界,那么成功的获取不就自然是水到渠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