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踏着华人的足迹
说起马六甲,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论是中学历史、地理课本,还是今天的一带一路新政,马六甲都声名显赫。无它,这个扼太平洋与印度洋咽喉的海峡实在太重要了。无论是七下南洋的郑和还是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马六甲都是关键中的关键。
说起马六甲的地理历史我能轻松地写一大篇,但现实中,我对这里有什么景点,怎样游览却一无所知。我从槟城乘长途夜大巴来到这里,到达时是清晨,旅游中心尚未开门,我睡眼惺忪地跟在大巴上认识的英国青年哈利后面走下公交车,眼前是一条赭红色的街道和广场,朝阳打在上面,泛着似梦非梦的光。一条河在眼前穿过,一座小桥伸向河那边,几座彩色的房子在晨光中摇曳生姿。
纪念碑位于一座小山前,绕着山向后走,山上坟墓累累,我这才想起cemetery是墓地的意思,那么这里就应该是中国的墓地了。我没想到一个英国青年会把我领到中国的墓地来,西方人把墓地当成静思的好地方,而我们的文化实在没有参观墓园的传统。好在此刻艳阳高照,和风惠畅,还有哈利这个大英帝国纯良少年护体,我也用不着害怕。
墓园里种满了一种豆科的树木,伞一样舒展着婷婷风姿,掩映着其下的墓地,远处传来穆斯林的诵经声,越发显得这里安详静谧。走着走着,我发现这里的墓碑除了刻着称呼人名之外,左右上方还标注着逝者的原籍,如鹭江、宁邑、惠府等等。这些漂泊在外的华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数代,应该算是本地人了,然而他们死后却还是把原籍刻在碑上,提醒魂灵,万里之外才是真正的故乡。叶落归根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哪怕走过多少代也还是不会忘,他们埋葬在这里,也许永远不可能再有迁回中国的机会,但墓碑上的字给了魂灵在另一个世界的依托。
走下山来,一座小庙的侧墙映入眼帘。虽然从没来过,但直觉告诉我,这里应该就是纪念郑和的三宝庙。从侧门进去直接就是厅堂,正中的神龛上,一幅红布上书“大伯公”三字,两侧对联分别是“魂归甲地万古幽冥沾福德”,“公庇征人千年享祀配春秋”,横批“以承祭祀”。这里,可不就是三宝庙?坐在中间的那位神人,身披皇家的黄色披风,头戴明朝的官帽,正是七下南洋的郑和。
庙内非常安静,两位妇人在一旁写油灯,叠纸钱。神龛前贡着密密的油灯,写着进贡者的名字和祝祷的话语。我有点明白了为什么这里会是华人的墓地。郑和是马六甲华人的精神领袖,已经由人成为了神,华人们相信,无论现世来世,这位神人都会成为他们的庇佑。我把这些讲给哈利听,哈利感慨地说,你们中国人真强大,走那么远还是保留着自己的文化。
行走在马六甲,处处可以看见华人的身影。尽管马六甲同样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每天五次,全城响起穆斯林的诵经声,但很多时候,讲汉语甚至比讲英语还要方便。而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再一次将世人的目光聚集而来,城市最显眼处的广告位贴着我住的旅馆旁边几十米还有一棵孟建柱种下的友谊树。可以想见,未来数年,还会有很多华人到这里来寻找发展机会,也会有越来越多如我一般的中国旅游者来到这里,来看一眼三宝庙,看一眼这个五彩缤纷,充满魅力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