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调经论》提出类似观点:“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张介宾从阴阳两方面进行阐发:“心藏神,火之精也。阳胜则神王,故多喜而笑。阳衰则阴惨乘之,故多忧而悲。《本神篇》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行针篇》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皆此义也。”现代临床上,悲伤不已的脏躁证和喜笑不休症都可见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用中医药及针灸治疗效果明显。
其母代诉:时时悲哭,不能自已,已经半月有余。伴失眠、心悸,昨夜服用6片地西泮(安定)也未能入眠。舌淡苔薄,脉象细弱。证属心虚脏躁。乃独取双侧少海穴,用补法,留针30分钟,欲起针时,发现患者已酣然入眠。在家属要求下,又留针近1小时,到下班时间才将患者叫醒。次日来诊,说自针后未再哭泣。昨晚未用安定也睡眠很好。继针1次,同时处甘麦大枣汤合桂甘龙牡汤6剂。随访半年,未再复发。(本案选自高树中《一针疗法》)脏躁,悲伤欲哭,不能自已。
此病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脏躁之所以可用甘麦大枣汤,《内经》已经给出答案。
《灵枢·五味》曰:“心病者,宜食麦。”
《灵枢·五音五味》亦云:“谷麦……手少阴,脏心,色赤,味苦,时夏。”
可见,用甘麦大枣汤有补益心气的作用,对于心神不足导致的悲戚脏躁,效果良好。
而又因心为火脏,其母为木,按照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脏躁应取心经五行属木的穴位,即井穴少冲。
但少冲皮肉浅薄,不便实行补法,根据“补井当补合”的原则,改用心经少海穴。
周某,男,70岁。
脑梗死、肢体活动不便入院。患者经常不由自主发笑。
医生遂停用所有治疗,单在每日上午针刺其双侧神门穴,用泻法,留针1小时左右。1周后患者不再发笑,乃停针神门,继续治疗原发病脑梗死。
此案证实了经义,对当代情志病的治疗提供了借鉴。不过,也有人结合临床指出,中风患者因邪犯心经,不仅可因痰凝血瘀导致心气实而喜笑不休,也可由于心脑气虚失养出现笑不自禁的情况。其中总结了“气阴两虚,心神不宁”“脾胃虚弱,痰浊扰心”“气虚血瘀,心神失养”等3种证型,认为具体到临床,不仅可见虚实两种,还能见到虚实夹杂之证,甚至不必拘泥于心经一处,也可见到他证传来,故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可桴鼓相应,药到病除。[王志新.浅谈“心气实则笑不休”.中医杂志,2007(5):47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