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长城文化
邢台长城文化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长城设置,今天所说的长城是指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 、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 ,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筑而在山岭最高处的军事建筑,全长7300千米(14600华里)以上,号称万里长城 。
中国早期的长城设施是从有了国家之后,最初人们通过天然的关隘进行防御,对自然的环境进行人为的整理并增加防御建筑。长城的初型出现在西周时期,初建时期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兵士在其上执行防御性任务。这些烽火台大多数建在地势的最高点,后来人们又将这些连接起来,特别是容易被攻克的地方又增加了防御建筑。
随着防御人数的增多,关隘处又增加了关房、营房以及宗教类的建筑,为了满足交通增加了了堡门建筑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六国长城多设在两国边境线上,这些边境也是军事争夺线和自然分水岭,分水岭处多为高山天险,不易通行,而关隘口是交通的要道。
历史记载,西周时期邢国守西山,建立多个烽火台,今浆水镇附近还保存着当年的烽火台遗址。
井陉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史记·淮阴侯列传》赵国名将李牧之孙广武君李左车说“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病死沙丘宫,胡亥、赵高、李斯绕道北行,“遂从井陉抵九原”,即走此道。井径为先秦古塞之一,《淮南子》地形训说:“何谓九塞?曰太汾、渑厄、荆阮、方城、肴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井陉列为“九塞之第六塞”,素有“太行八陉第五陉,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称。
根据研究,井陉地名应作历史解释,陉,从文字释义上讲是指山脉中断的地方;又说为灶的边缘为陉。井陉之“井”当为国名,即西周时期的邢国。两者合为地名,即井陉为古邢国西北的边“陉”。
1978年代,在石家庄元氏县西张村出土的“臣谏簋”,其铭文,为邢国之属国“軝”国,当时邢国军队驻守此地,以固西山之“戎”与“泜”水之境。元氏西距井陉已近。
《穆天子传》为西晋咸宁五年(279)在今汲县西战国墓中发现的竹简,是一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对研究古代地理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研究西周时期的河北区域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其中有井径及邢国邢利的记载。其周穆王出巡路线与太行山关隘有密切的关系。
赵长城,《史记·赵世家》上记载:“肃侯十七年(前333)筑长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这道长城主要是用以防魏国的侵犯,也有防秦的作用。漳滏长城的位置,专家说在漳水一带,尚有遗址可寻。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今河北张家口境内、内蒙包头市境内、经云中、九原至阴山、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长约1000多里有赵长城的遗迹。太行山在历史就是天然的防御天险,有太行八径。历史上也是古邢国、战国时赵国等国家的分界线。当时北方诸侯与多民族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
今邯郸、邢台、石家庄等地发现的太行山古长城与这个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关联,而何处是赵国、中山国、晋国、魏国长城,目前无法考证,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实证。
历史上在汉代、南北朝时期(北齐)、北周、隋代、宋代都对关隘长城进行过修筑。如北宋时,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宋太祖命郭进为西山巡检。“以郭进守西山二十年,而西戎不敢犯。”
明代时称太行山长城为故关,是古代的关隘,由此可以知道其历史悠久。
明代长城分内长城和外长城两部分,太行山长城属内长城。修建时间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二十一年(1542年)年间,主要防御对象为蒙古俺答汗的南侵。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郑芸上呈《广集议以御虏患疏》(嘉靖二十二年正月),分析了在河北与山西交界处加强防备的重要性,说,“查得丑虏东犯之路,紫荆关、故关等处亦既有备矣。止有河南彰德府涉县地方,逼近山西黎城等处,山坡平漫,虏可上下。近日山西拿获奸细声言,今岁东侵,多由黎城,盖即涉县一路也。释此不守,纵之过山,欲以决战于平原旷野之地,岂计之得耶?说者以为,河南地方不必过为干预。然丑虏逾山而东,直冲广(平府)、大(名府)、真(定府)、顺(德府)等府,其祸不在河南而在畿辅,虽山东临清诸处,亦有所不免,此殆三省门户不可不慎。合无题请或先会同河南、山东并三省之力,共守此险。”
据《邢州西山关隘建修碑记》记载,嘉靖二十年(1541),“狄人入寇,陵轹山右,至围太原,逼井陉,恒襄震动,谓其与接壤也。无何,虏还……”于是顺德府“每隘筑城,每城建楼,中设重门,以严启闭。傍列营房,以便直宿。树墩堡以备了望。缭垣墉以防越度。为关通行者六,为垣塞隘者二十有二”,对境内的关隘修筑了六座关城、二十二处隘口。《西关志》载有《鹤度岭边城记》和《大岭口设险记》碑,也记载了顺德府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筑成鹤度岭关和大岭口关的情况。
今邢台市西部太行山(邢台、内丘、沙河等县)与山西、河北武安的交界处,沿着太行山崇山峻岭之间,修建了北起内丘县的嵩都岭、鹤度岭,南至沙河市的数道岩、黄背岩,绵延100多公里的石头长城,长城呈东北—西南走向,沿太行山脊分水岭走势时起时伏,保存有关堡、关口、关房、边墙、烽火台多处遗址。
目前重要的太行长城有七处。
1.鹤度岭长城,位于邢台内邱县侯家庄乡小岭底村的鹤度岭上,"山顶最高,唯鹤可度,故名"。上原有门楼,镶嵌“鹤度仙踪”石匾,由关门、营堡及向两侧延伸的长城组成。有月牙城,长五十丈许,高丈五尺,在月牙城北墙内侧岩石上有两处摩崖题记,一处为“万年天险”,左下方刻“周恪题”,另一处在“万年天险”左下方2米处,中间大字为阴刻竖行楷书“鹤度仙踪”,右刻寸楷“房山县知县陆宗龙书”,左下方刻“管工典史杨廷珊立”,后又刻五人姓名。陆宗龙,贵阳人,万历初年任唐山县知县,此题记为当时其在任时偕同时僚到此所书。
2.马岭关长城,位于邢台县宋家庄乡明水掌村西偏北的马岭上,太行山最高处的白虎山(不老青山)与牛群垴之间,北距鹤度岭长城8.5公里。据《邢台县志》记载:“韩信寨,城西北一百六十里马岭山脊大峰也。悬崖陡壁,高出云表,为西北诸山之祖。上有台,名曰放箭台。”“马岭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居民千家,山势顺险,下有涧沟二十余丈,名曰鬼谷,相传为王诩(鬼谷子)藏修处,其南六十里为清风岭口,山势高耸,盛夏无暑气,二口皆有关墙,为明时戍守处,与黄榆关相犄角”。马岭关为太行五大雄关之一,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临深涧,中为小型盆地,平坦处可容三、五百人,筑东、西二道城墙,各开一关门,南北峰巅各有烽火台,西坡有敌台,涧上有桥。沟涧之上现存单孔石拱桥为清代修建,在一块清代修桥碑上写道:“东连齐鲁,西接秦晋,别无他路可行人通往。”明朝时有吊桥,遇有紧急敌情,则拉起吊桥,增强了军事防御力量。由此可见,马岭关有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马岭关“旧设有东、西二门,敌楼、吊桥、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两座烽火台分别位于北面、南面山峰上,相距约1.5公里,两座烽火台位于马岭关海拔最高处,登台了望,关门内外尽收眼底,发现敌情,迅速点燃烽火,及时传递情报。 马岭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以前就筑有关隘。据《汉书》记载,韩信伐赵代,沿太行山西麓北进,就曾驻军马岭关,指挥汉军作战。在关门顶上,有一通明代残碑,碑额篆书“邢州西山关隘”,碑文中有“明嘉靖……”等字,当于明嘉靖年间刻立,是修筑马岭关长城的记事碑,可见明嘉靖年间曾大规模修建马岭关长城,现存马岭关长城即是此时修筑的。
3.黄榆岭长城,位于邢台县冀家村乡营里村西南2.3公里的黄榆岭上,北距马岭关11公里,长城即沿山脊修建。“黄榆岭,在城西一百八十里,形险道冲,旧设有边墙、敌楼、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今废。”明初,都城在南京时,就有明朝兵将驻守黄榆关,“洪武三年,置巡司戍守。”“土木堡之变” 后,更设重兵防守于此。
4.支锅岭长城,位于邢台县浆水乡营房台村西南3.5公里的山岭上,因附近三座山岭起伏,状如支锅,故名,北距黄榆关8公里,西与山西省和顺县毗邻,支锅岭长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呈东南、西北走向。关门位于长城中段,门额嵌有石匾,横书“支锅形胜”,右侧三行竖书寸楷“总督蓟辽都御史杨□巡抚保定都御史孙□整饬大名兵备副史姜”,左侧刻字被毁,可辨认“□明□□”,墩台上尚存城楼遗址.
5.黄背岩长城,位于邢台沙河市蝉房乡栗岩坪村西南的山岭上,西南与武安市相邻,西北距支锅岭长城20公里,南去数道岩长城18公里,为明长城要塞之一。“长城大体走向为西北——东南,略呈“Z”形,总长度约2000米,是邢台境内现存最长的一处,在长城东侧保存一通明代石碑,双色线阴刻竖行“郭公关”三个大楷字,单字高30厘米,宽25厘米,右侧竖写寸楷:“直隶顺德府督工同知关西郭□□□垣。”左侧书:“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岁仲夏吉旦典史高文□□。”据《顺德府志》记载,郭公关为顺德府同知郭从路督工修建,故名。
6.大岭口长城,大岭口长城在邢台沙河市蝉房乡石盆村西北十多里处,东接大寨山,西接五指山,北邻邢台县,修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畿辅通志》载:“数道岩口东十里为大岭口,其西三十五里为黄背岩口,皆有关墙,旧为兵防要口。”上有边墙一道,今城墙与门洞存留完好。大岭口长城沿五指山与大寨山主峰之间的山梁修筑,墙体顺山势起伏,两端直至悬崖,大致呈东西走向,全长约520米,用不规则条石、白灰砌墙,内夯黄土、碎石。关门以东100多米保存较完好,高4.3米,墙基厚3.8米,顶宽3米,唯垛口已被破坏。其余长城墙体倒塌严重,残高多在0.8—2米之间。关门位于长城中段偏西处,拱形券门,用灰砖、白灰起券,单砖规格为0.31×0.16×0.075(米),券门宽1.9米,高3.2米。在关门东侧,保存一处建筑台基,东西长6米,南北宽5米,残高1米,当为营房或官厅遗址。
在这段长城上现存两座敌台,均为毛石、白灰砌墙,内夯黄土、碎石。1号敌台位于长城东端,呈正方形,台基边长6米,残高2.5米,残顶边长5米;2号敌台位于关门西侧,亦呈正方形,台基边长5米,残高4.2米,残顶边长5米。
7.货郎神长城是邢台县与山西省交界处太行山山脊上的一处明长城关隘。此处层峦叠嶂,山高谷深,风光秀美。明代曾有驻军防守,营盘棋布,旌旗招展,乃明长城要塞之一。清代诗人宋岳在《货郎神口》一诗中写道:万峰回合此天关,坐拥旌旗月满天。岁熟定知民瘼少,时平应见羽书闲。……诗人在描绘货郎神口群峰起伏,营盘棋布,旌旗招展,肃穆庄严的同时,又饱含激情地期盼五谷丰登,战事平息,人民安居乐业,读来发人深思。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邢台太行山长城属内长城,古代时称为边墙,历史悠久,是在战国赵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利用关隘天险,其建筑规模宏大,城墙垛口在峰峦掩映、山岚笼罩下时隐时现,使得更加雄伟壮观。战时可作为边塞之防守,平时可装点山川之壮美。历代戍边武将巡逻至此抒发豪情,文人骚客游历至此即兴吟咏,留下很多诗词歌赋。
王云凤(1465—1517)山西和顺人,字应韶,号虎谷。成化二十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劾太监李广,下狱,降知州。后升陕西提学佥事,历副使、按察使,召为国子祭酒,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与王琼、乔宇同科中进士,号称河东三凤。曾巡视西山,写有五言律诗 《西山》《出顺徳府西门之和顺宿福堂村》《玉泉亭次石邦彦韵》等,其中有一首《登黄榆岭》诗:“厚坤忽拥太行脊,上倚青天纔一尺。地凝余滓荡水痕,我忆乾坤始开辟。谁镌万朶玉芙蓉,苍壁丹崕太古色。雄根西与昆仑连,爽气东堪泰岳敌。上有夭矫之寒松,下有碨磊之怪石。瀑布直下三千丈,长虹偃蹇明珠掷。万壑晴看云气流,六月时有氷花积。幽龙徃徃涧底眠,一泓不动玻瓈碧。层峦回岫咫尺间,恍惚龙行失南北。仰窥嵰崄心骨惊,俯瞰谽谺毛髪立。马蹄局蹐不敢驰,耸耳长鸣如有识。左右应接且徐歩,一一异态看殊斁。嗟我平生爱肥遯,利名不治烟霞癖。见此喜极颠倒吟,安得长风驾两腋。摩挲絶顶纵双眸,一覩方圆天地窄。碪岩欲讨幽人居,白鹤时见飞来只。何日买田耕紫烟,闲看云霞朝复夕。”
明代顺德府知府李攀龙一次来此巡视,以《黄榆岭》为题,有“西来山色照邢襄,北走并州拥太行。巨鹿秋荫沙渺渺,石门寒气雨沧沧……”之句。诗人以茫茫山峰,渺渺秋光,沧沧雨雾描绘了邢襄大地的秀丽风光。并展开诗思神游于晋冀平原和太行山区之间,寄发了怀古之幽情。
诗人宋岳在《货郎神口》一诗中写道:“万峰回合此天关,坐拥旌旗月满天。岁熟定知民瘼少,时平应见羽书闲。……”诗人在描绘货郎神口群峰起伏,营盘棋布,旌旗招展,肃穆庄严的同时,又饱含激情地期盼五谷丰登,战事平息,人民安居乐业,读来发人深思。
元代诗人元好问以《马岭关》为题,有“西岭秋高大陆前,马岭寒影踏遍天。群峰不断浮云色,绝排长流落日悬。地险关门衔急峡,山奇削壁挂龙泉。何人更遇青泥饭,有客空歌白石篇。”的诗句。
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虽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仍巍然屹立,显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太行山长城是太行文明的象征,也是发展太行山旅游的文化载体。目前外长城已经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内长城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城,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郭公岭关长城
大岭口长城
鹤度岭关城
支锅岭长城
支锅岭口
黄榆岭长城
黄榆岭峰火台
马岭口古道
马岭关口
韩信放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