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张 放【诗意浸透马尔康 ——阿坝州文学与康若文琴的诗】

阿坝文艺

 文学评论

.........

诗意浸透马尔康

——阿坝州文学与康若文琴的诗

..........

PART 01 张放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雄踞绵延八万三千四百余平方公里,在祖国版图的政治建制可远溯至公元前316年秦汉以降,人类史的文明更可追溯到远古,甚至是巴蜀文化发祥与成都平原人口发源地之一。历朝历代,阿坝高原河谷人民都归属并修为中华文明文化,是边疆史地与史诗、边塞诗的重要领域与节点。其衍生状态为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同生共荣、互动互文这一鲜明特色。
历史上有许多名家文豪经过驻过并有过题吟书写,阿坝本土藏羌回汉等各族人民也都涌现出优秀的文艺人才,错金镂银,千姿百态,气象峥嵘。例如汶川、茂县、松畔、马尔康等这些高原重镇茶马古道,历为世人所知,修书不绝,吟唱不衰,影印无数。
阿坝州汉文学最突出的还是其路经观光、考察与体验文学。由汉唐到清、民国,名家点缀其间,不绝如缕。例如一九四四年汶川县长祝世德先生主持修志,网罗艺文,从岑参、李德裕、薛涛到董湘琴、于右任等,洋洋大观,颇为自豪。名气最大莫过现代巨人毛泽东,全程行经阿坝州,马背吟诗,如《长征》诸首,写雪山草地风光,与革命豪情,堪称双绝。近代史上还有些文学名家隐士,一度隐居阿坝州,伏首著述,如钱穆(曾隐于汶川水磨)、杨邨人(曾隐于理县杂谷垴)。解放后阿坝州文学创作进入到一个热情高涨的时代,以谱写阿坝新生活一举成名的如梁上泉(《喧腾的高原》)、傅仇(《森林之歌》)等远近作家,集一时之盛。本土作者,也在提高文化的同时,拿笔创作。改革开放后,阿坝州文学重新活跃,《草地》文学杂志复刊,周从纯、张世俊等骨干,一大批新作家,涌入四川文坛。这时观光文学已转入本土文学工作者生活抒写与历史题吟,最显著的成功范例是藏族作家阿来以历史选题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茅盾文学奖,轰动全国。索朗仁称、谷运龙、远泰、周辉枝、苍林、羊子等本土少数民族作家以及长期居处生活于阿坝州的诗人作家龚学敏、牛放等也纷纷拿到国家级、省级的各项文学奖项。阿坝州的文学已经奠定了现代性与其多元格局丰富体系。多有少数民族作家表现与允为中坚的文学“众声喧哗”,极大地丰富与填补了阿坝州漫长历史观光文学为主流的遗憾缺陷。地缘文学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重视与研究。
“阿坝州作家书系”第一辑出版,正是这种文化格局的充分体现。八位作者的创作,各有胜场,不论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类体裁,其地缘特色都非常明显,文学个性与追求洋溢于字里行间,令人读来深感可圈可点。
由于时间与个人精力、水平限制,这里仅以《诗意浸透马尔康》为题,着重分析藏族诗人康若文琴的诗集《马尔康 马尔康》,以期与大家分享文学生态创作收获,并就教于大家。
康若文琴的诗歌,将历史感与现代性充分结合,以心灵的抒发,神人交际的慧悟,地缘文化的指向,以及意味深长的复沓与高度凝练的象征,展示了出众的文学才华与高原山谷女性世界的葱茏动人。我以为其诗集特征着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女人英勇无畏,男人沉默寡言,构织了历史地域文化的饱满象征
在康若文琴的诗里,我们读到,女性往往是异常活跃的,像梭磨河水滚滚奔流。而男性则沉默寡言,像嘉绒藏地的雕楼山峰,负载着经久的历史记忆与回味。
还是这雕楼
汉子一样站着的石头的雕楼
在时光里打了一个盹
如今便走进了书本
与长城一起
像一位拖着长髯的老者
供人观瞻
却无言以对
——《有关雕楼》
时光一失守
官寨躲进光阴
灯光渐次熄灭
从此,雕楼害上了幻听
颓然站立
——《松岗雕楼》
你阳刚的身躯,因为思考
丢失了性别
却因思考
成了一尊神
——《洛格斯圣山》
三万块石头,三百年
穿风透雨
守卫着一个名字,苍旺
镌刻在石缝间的名字
——《苍旺土司雕群》
像以上这样的摘取,可以轻易地选录于诗集中,但凡涉及历史,男性与坚冷、沉重的石砌雕楼就凸显出来,别无代替。包括雪山、岩石、高墙、冰川、冰挂等。而女性的书写,包括诗人自身的形容,皆生机活泼,一往无前。
我恣意吼着嗨士多
跳起卡斯达温,手持长剑
大声叫你:婴儿冰川
——《婴儿冰川》
阿妣说,她的头巾会燃成一朵花
来世,她还是一个女人
——《阿妣和火塘》
央金的笑声越来越响
好像根本没有一嫁再嫁
——《娜姆和央金》
梭磨河没有干枯的记忆
只有过瘦或肥的体会
星光是她顶上的宝石
即便沉睡
依然熠熠生辉
——《沉睡的月光》
大山放下心来
披散长发
歇下
像院里的女人
骄傲地挺起下巴
——《剑麻》
举不胜举,凡写及女性与象征,皆跃动生辉,奔放自然。述及男性,皆形于凝固、沉思,仿佛一座纪念碑。我们具象分析,毫无疑问,这是高原河谷嘉绒藏族地区农牧结合定居生活的生产特型,家园,更多象征女性为代表的繁衍呵护,而男性社会则更多承当远牧、远役、远征、械斗乃至牺牲祭祀等历史负荷。也就是说,男性更多担当责任、面对苦难与危险(“毛瑟枪冒着青烟/疆域还在,主人和野心呢”《官寨》)。女性则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着重担当建设家园,维护生态资源的责任,并乐在其中,创造有利于教育后代的文艺。家园文化要求女性勤劳勇敢、坚强乐观、无私付出(“手持利刃的女将军/冲刺杀伐/出手利落《女美发师》”)。这正是许多人文学者多认为家园文化女性特征更为明显的事实与依据[①],而人类早自母系社会,这一渊源尤其见诸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东方学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认为:“人类历史是被生育、生产以及再生产(繁殖)出来的,男人们和女人们通过生育和精心繁衍物种,来进行自我生产。部落史是氏族(gens)和部落(gentes)的历史,他们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生育并发展起来的;他们不是由某个矗立于历史之外的神圣力量一劳永逸地创造出来的。”[②]正是男人女人们创造了历史。康若文琴富于自然气息与泛神化的诗歌描写,像是史诗隐喻,突出标示了男性与女性这两种特点鲜明的分担与建树。在她诗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的审美取舍与书写惯例。
二、真言来自崇拜更是心灵和谐韵律,强化了诗歌的空灵气息
嘉绒藏族虽然也有宗教信仰崇拜,但有别于青藏更加严格的律宗或小乘佛教,似乎更兼具汉、羌、彝等巴蜀民族比较泛神化的信仰风俗特征,在比较生活化的信仰讴歌中,实现心灵的皈依与和谐圆满,似乎更倾向大乘佛教的一些表现特征。“马尔康街头,手持佛珠/可以不静心,不诵经”(《佛珠》)康若文琴的诗歌里弥漫着真言的韵律与心灵气息,但并非单调的神示教义,更像是生活气息浓郁的带有原初人神共舞的抒情特质。这恰是高原河谷地区多有空谷幽兰般的美妙气息。她这方面的诗,令人联想到拉丁美洲谚语“穿过骨头抚摸你的灵魂”,神奇世界的诗化以及“魔幻现实”表现,恰到好处,人神合唱,管道却是清纯的女低音,有如天籁。如《真言》《大藏寺》《嘉莫墨尔多神山》《寺庙》《小嘉措的快乐》《色尔米的经幡》等诗。最后一首中:
从天空到大地
真言只需静默
声音,自心里冒出苗头
经幡无风自动
真言端坐
色尔米的长空往更深处蓝
这“更深处”无疑是诗人的心灵世界,以及人间关爱温情的终极拷量。这一“蓝”可以说已达到“高原蓝”的宝石颜色与文字的纯粹精度。往往令人爱惜。
三、风物齐舞,时空穿越,马尔康被诗意和盘托出
康若文琴的诗集命名《马尔康 马尔康》,明显表现了她对地理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有心与重视,以及感受到地景地标生态意义在世界文学中的精神标出示意作用,从这方面讲,她的诗更能体现现代性。“这种浪漫派的地景观点,找寻的是自然的庄严雄伟,亦即超越渺小人类的‘崇高’。这些诗本身就是历史事件。”[③]“马尔康”在嘉绒藏语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这其实也是生命力与地方文化的饱满象征。我们看到,在康若文琴笔下,寺庙、雕楼庄严,雪山冰川神圣,青稞糌粑芳香,僧俗两界人物莫不神奇美丽、和平相处,梭磨河奔流不息,闪着银光,马尔康在抚摸的手指间动弹、闪耀……
四月初八
青稞拱出土地
一片金光
我们和树
站在阳光下
一起盛装
——《擦查》
目光伸得越来越远
山与山靠得越来越近
夏风抚摸古雕的疼痛
经典的红黄蓝
沉淀在嘉绒人的血脉中
蓝天下白塔托起千年凝重
马尔康从不躲避欢乐
——《六月的马尔康》
荞花把大把时光给了麻将桌
荞麦茶成了一天不离口的药,淡淡的苦涩
喝一口,好像就离荞麦地近一点
——《荞麦花》
阳光吹响法螺
马尔康、赞拉、促浸、丹巴
河流银光闪耀
一路南下
核桃树低垂时光
火塘与世无争
——《嘉莫墨尔多神山》
佳句太多,不遑摘引。康若文琴的书写,带有浓郁的高山河谷生态特色,诗句叮当作响,如海德格尔赞美特拉克尔的还乡诗“为人之本质寻觅居留之所”。[④]康若文琴的诗歌正是抒写了这种寻觅居留之所的幸福与痛苦感,即便是后者,如海德格尔赞赏“痛苦已把门槛化成石头”[⑤]。她笔下的家乡马尔康,已经诗化,石雕林立,官寨浩大,寺院安静,街道宽广,雪山闪耀,河流奔放,青稞如金,时光成为碎片,马尔康虽然负载着不无沉重的历史,却在阳光下轻装自由飞翔,这完全得力于诗歌的驾驭,以及民族自身的“文化的亲亲性”(cultural nepotism)[⑥]台湾历史研究院王明珂博士深入考察岷江两岸河谷上游人文特色的《华夏边缘》一书,特别指出藏羌等民族所特有的“亲亲性”与兼容、交汇质地,这往往更能走向世界以及被世界所认知。而这些区域的集体记忆特征,散见于各类民俗文化以及地标印记中。康若文琴的诗作,也许正是这样生动宝贵的诗歌图腾以及具有当下意义的文字写生。
如果说有所不足,以上特征还可更加突出奔放,有些意象似乎比较零散,需要加以归纳,诗集前重后轻,有些诗篇似乎得来相对容易、熟练,不免止于平顺保守。对于前人特别是权威的创作文本,似有敬畏,以致拘束了想象力,阻碍了地域领悟观察,不能尽兴发挥。另外,对于生活面的开拓,表现对象的丰富化,似也有局限性。“亲亲性”比较容易限于小范围乃至身边的书写。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件文学作品,都难以完备,更不可能符合各项指标与满足各种爱好。缺陷有时也恰为其割爱与节省。
饱满不等于骄傲
穗子忍不住发出光芒
于三千米的高度
——《海拔三千,青稞和麦子》
阿坝州历史上罕有女作家、女诗人记录,新生代的少数民族文学书写,巾帼不让须眉(例如这套丛书女性作家就居有半数)。我们祝愿阿坝州在地文学家包括嘉绒藏族女诗人康若文琴这类高原海拔三千的“青稞麦子”,在高原蓝天光照与山河岁月中,追求卓越,更加饱满、飞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