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昆明的书市
二十世纪20、30年代昆明的书市主要集中在光华街、文明街和甬道街一带,当时这儿是市内有名的商业街区,青石板铺设的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排列着一栋栋传统中式、西式或者中西合璧的楼房,楼房一般有二到三层,上面住人,下面临街一层作商铺。商铺中有的经营瓷器,有的经营衣帽,有的经营药材,但最闻名遐迩的还是众多经营新旧图书和报纸杂志的书店。从民国初年开始就陆续有书店来此落脚,鼎盛时期这里汇集了几十家新旧书店,当仁不让的成为昆明城内第一文化街区。先后选择在光华街上开业的著名书店有:“商务印书馆”、“五华山房”、“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正中书局”、“新文书店”、“文建书局”、“光华书店”、“昆华书店”、“文通书局”等,在文明街上的则有“东方书店”、“新滇书局”、“龙门书局”等。这些书店规模一般在几人到十几人,除少数经营旧书外(如五华山房),大多经营新书业务。它们经营的书籍各具特色,或是侧重于学校教材,或是专注于国学古籍,或是只经营自己出版发行的图书杂志(如“中华书局”),当然这也导致了这些书店的读者群较为局限,主要还是集中于昆明各大专院校的师生当中。更多的读书人还是愿意到附近一些专门经营旧书业务的书店或是书摊转转,那里吸引读者的优势在于书价比新书店低廉得多,时不时还可以淘到一两样“宝贝”。更重要的是,如果呆在旧书店里,就算翻上一天书什么都不买老板也不会恶语相向撵你出去。这使得附近的旧书店生意更为兴隆,有一家叫“万卷书店”的旧书店,书多且杂,不仅排得琳琅满架,还蔓延到地面上、墙根脚。老板是姓梁的两兄弟,四川人,在甬道街和景星街的转拐八面风处开了这家书店。两人很会经营,除了收售旧书外还出租一些言情类和武侠类的流行书籍,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在当时很有名气。后来不幸遭遇火灾,又将书店搬迁至斜对面的西卷洞巷口继续经营,直到60年代初期这个书店还存在着。
平日里文明街和甬道街的街面上摆有许多杂货摊卖着布料、百货、土杂和玩具,这些摊点中夹杂着为数不少的书摊。摊子是用一支支杆子搭成的架子,上面装一个简陋的顶蓬,三面用油布之类的东西蒙起来遮风挡雨,书籍稍加分类后就堆在摊面上。书多堆不下的摊主会用木板做些小书架放在摊子里面,再不行就在摊子外面铺个地摊。这里常常都是熙熙攘攘,行人如织。就在这个繁华的街区里,市场一般从午后开市,要一直营业到晚上。黄昏后一些店铺打烊了,更多的摊点就加入到市场中来,吃完晚饭的昆明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逛夜市。摊贩们陆陆续续点起水火油灯、马灯或者蜡烛,一点点的光晕从街市的各个角落里慢慢荡漾开来。夜市里的摊点比白天多得多,商品琳琅满目,堆放在推车上或装满在篓筐里供人们挑选。书摊也多出许多,除了从白天就开始摆摊的专业书贩外,这时还加进了一些业余贩书的摊主。他们中有的是穷公教人员,有的是学生,还有的是些处理家里暂时用不上旧书的市民,卖家和买家就在昏暗的灯光下讨价还价进行着交易。书摊从文明街一直延伸到文庙直街口的三牌坊下,在云瑞公园附近也有一些散摊。
不同街巷书摊经营的书籍有所不同,文明街上的书摊主要贩卖各种通俗小说,很多是从上海等地进货来的新式洋装书,既有那种印刷低劣,装订粗糙的小开本言情小说(如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武侠小说(如还珠楼主、平江不肖生的小说),也有时人创作的各种新文学书籍、翻译的外国文学书籍,还有一部分印制精美的精装学术书籍如商务印书馆的“大学丛书”等。另有几家书摊专门经营孩子们喜爱的连环图画书,如当时风靡一时的陈丹旭连环图画《三国》、《水浒》、《岳传》等等。在文明街西面的甬道街和景星街,或者更远一些的云瑞路,则主要经营线装古旧书,这里有几家是拥有门面的旧书店和古董店,经营着古旧书和其它纸品杂件,如景星街的“大达书店”,云瑞路口的“瑞松阁”等。这儿即使没有门店的摊贩在旧书方面的道行也较文明街的书贩要深,对古书颇有眼力,边收边卖,时不时还能从他们那儿淘到一些比较珍稀的品种。买书的大多数是些较为清贫的读书人,也有一些大学里教书的教授先生,他们经常光顾这些书摊,淘得自己喜爱的书,有时也将自己不用的书拿来卖给书贩。有的人和书贩们关系很好,书贩们进了新货都会先通知他们来挑,甚至会亲自登门给他们送过去。当时还有一些专营外文书的书店,主要是西文书,英、法、德文的都有。这些书店一面通过各种关系直接从海外进书销售,一面代销客人寄售的旧书,好些在昆的外国人和爱好外版书的国人是它们的常客,这类书店著名的有万金昌书局(在黄公西街)、龙门书局(文明街)等。
除了光华街的书店,文明街和甬道街的书摊外,昆明的其它街巷也分布着一些书店和书摊,著名的书店有华山南路上的“云岭书店”、“新知书店”、“新民书店”、“茂文堂”,福照街的“读书书店”,劝业场的“高原书店”,马市口的“务本堂”(后来也迁至文明街)、南屏街的“康宁书店”、北门街的“北门书屋”等,其中李公朴先生于1942年创建的“北门书屋”影响最大。说起“北门书屋”我还保留着一点淡淡的童年时的印象,那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中式楼房,共有2层,楼下的2间原先就是书店的门面。1946年李公朴先生遇害后书店就关闭了,房舍也随之被转卖他人。五十年代以后那儿的铺面被用来开了一家国营粮店,小的时候我经常尾随大人们去那里买米打油。1983年这幢楼房曾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90年代后我几次往那儿经过时都始终没有再见到老楼的影子,是不是它也和昆明众多的老建筑一样没有逃过被拆毁的厄运?记得80年代末在北门街上靠近文化巷附近又开了一家小书店,也叫做“北门书屋”,听说还与老“北门书屋”有点儿渊源呢,可惜经营了几年后也不知所终了。现在我有时候还是会想起“北门书屋”的老楼,想起它的那些木柱子和斑驳的墙面,想起那灰色的瓦顶以及长满了野草的屋脊,上面有一只用陶土烧制成的小狮子,在有风的日子里总是“呜呜”的叫个不停。
内陆文化教育机构的南迁促进了昆明书市的持续繁荣,直到四十年代以后,由于时事日艰,物价飞涨,加上日寇频繁的空袭,书市才渐渐萧条了。从1912年民国肇始到1949年解放前夕在昆明经营的各种书店多达80余家,存在过的书摊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书店和书摊在那个苦难的岁月里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昆明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