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学而第一 | 听从内心音, 践行真学问。

文/安水如
英文/理雅各,英文名James Legge,詹姆斯·莱格,英国苏格兰汉学家,曾在香港主持英华书院,翻译多本中国古代著作。?
在周秦之时,“时”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那样,为“时常”、“经常”之意。“时”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应该是“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
而到了后来,作为儒学领域理学代表的朱熹,在《论语集注》里将“学而时习之”的“时”,给解释为“时常”,今天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更多是将其给解释为“按时”。
我觉得,不论是谁,是权威人士,还是寻常百姓,那都未必会是真的有将孔子语录里头的真意,给诠释出来的。
因为,我们在读他人作品的时候,多半都会带着“我是”的主观认知来去做诠释的。我们很难能够站在作者角度,用作者的身心来去阅读与理解的。
而这,多半都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生命个体,会有自己的思想层次、视野格局、成长背景、生命历经,而这就构成了我们与众不同的思维认知,和理解深度,及观察角度。
如,同样是我那文字中的“真爱”二字,有人只想到了男女之间的情与爱,以为我在讲男女之情,聊男欢女爱。但有人却能穿过这世间的儿女情长,读到其他的更多。
是时,这“真爱”二字,也就不仅仅是指代男女之情的了,它更多是指向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股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源。那个生命之源呀,可是永远都不会对有着种种不好的自己,生抛弃之心的。
那在这时候,我们就要有所清楚的是,勿将他人的古文解读,给当标准来看,莫将自己的古人解读,给当标准来待。除了作者,没有谁能够将那文字真意,给精准无误地解读出来。我们都在隔岸观火。乃至于对其有着各自的思想投射。
当我明白到这时,对这被宋代学者朱熹视为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而这,也许很不大众,很不主流,但也是我的个人思考。即:
但见孔子与自己的门徒说,对于那些真学问呀,你们若是懂得有在每天的某个恰当时候去认真地实践它,那你们的内心深处,定会有种深深的喜悦的。这种感受,是完全不同于千里之外的朋友来见自己时的那种短暂快乐的。
当然啦,倘若旁侧之人对自己不够理解,亦或说不懂得自己为何会是这样选择,那样做,那你们也是没有必要因此而生情绪,对对方有恼怒的。活于人世,想着他人能够对自己的一切言行举止,选择与做法等,都有所理解,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总之,人这一生呀,若是真的能够听从内心的指引去走,勤恳求索,努力实践,并能很好做到,既不因他人的误会而生情绪,也不因此对他人有情绪,不否定自己的初心,那你们就算得上是有德之人,可被称为是“君子”的了。

说明

1、公号文章,除却特别注明文章来源,余者皆为安水如所写,欢迎分享至微信圈与微信群,但不可挪作商用,转载需授权;

2、公号图片,除却特别注明出处,余者皆为安水如所摄,书法字图,除却特别注明出处,余者皆是出自于“谷鸣书社”的创始人谷鸣先生,禁止私自挪作他用;

3、育儿咨询前,请先阅读相关注意事项,以避纠纷;

4、读文时,切勿拘泥于字面意思,如有误读、错读、曲解文意、个人思想投射等,与我无关,只因,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

5、平台一切文章与观点,仅供参考,并非绝对的正确,在这人世间,人的观点,怕是没有绝对的正确;

6、如有疑惑,请微信联系我(1342474111),如有纠纷,最终法律解释权归属于“茉域茗香”微信公众平台(平台之前有说)。

最后,感恩,祝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