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是朱元璋渡江前最倚重的文臣,建议效法刘邦,调和诸将

李善长是定远人,字百室。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率众攻打滁州的路上,李善长前来投奔,当时李善长四十岁,朱元璋二十六岁。

朱元璋把李善长留下来,让他当掌书记。

朱元璋小时候没怎么上过学,十七岁时父母双亡,在皇觉寺出家为僧,虽然后来跟老和尚学过认字,但是所接触到的书籍很可能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是佛经。李善长是第一个投奔朱元璋的知识分子,他自幼读书,有智谋,主修法家学问,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充当了朱元璋老师的角色。

朱元璋问李善长:现在四处战乱,何时才能平定?

李善长回答:秦末战乱,汉高祖出生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戮,五年成就帝业;现在元朝纲纪紊乱,天下群雄四起,主上是濠州人,距离沛县不远,如果效法汉高祖,天下不难平定(《明史·列传·李善长》)。

朱元璋听后连连称是。

这很可能是第一次有人把他与历史上的帝王相提并论、建议他效法过去的帝王,对朱元璋来说,意义重大。

朱元璋最初参加起义军可能是被逼无奈,而现在可能开始有了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

朱元璋对李善长说:“方今群雄并争,非有智者不可与谋议。吾观群雄中持案牍及谋事者多毁左右将士,将士弗得效其能,以至于败,其羽翼既去,主者安得独存?故亦相继而亡,汝宜鉴其失,务协诸将以成功,毋效彼所为”(《明太祖实录》)

现在群雄并起,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可是很多处理案牍文书的谋臣常常在主帅面前诋毁将士,使将士的才能无法充分施展,最终导致战败。失去羽翼,主帅安得独存?因此相继败亡。你应借鉴他们的过失,务必调和诸将,确保成功,千万别像那些人一样。

李善长深表认同,自此他尽心尽力做与将士的沟通工作,使前来投奔的将士消除疑虑,人尽其才,安心追随朱元璋。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下滁州,为朱元璋出主意,做规划,主管军需供给,日益受到朱元璋的亲近与信任。朱元璋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将领前来投奔,朱元璋观察他们的才能,然后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朱元璋;而且对他们真诚相待,使他们消除疑虑,人尽其才,安心追随朱元璋。有些将领之间因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也尽力从中调节,缓和关系。

后来,郭子兴率领部众来到滁州,听信谗言猜疑朱元璋,夺去朱元璋的兵权,还想夺走李善长以辅佐自己,可是李善长坚决谢绝,不肯前去,朱元璋十分感动,对他更加倚重。

朱元璋作为总兵官驻守和州期间,亲自带兵攻打鸡笼山寨,只留很少兵力帮助李善长驻守和州,元军将领知道和州兵力空虚后,趁机派兵来攻,李善长设伏兵将其击败,被朱元璋连连称赞。

四万多兵马驻扎在和州,粮食很快不够吃了,而江对面的太平、芜湖一带盛产稻米,朱元璋想率军渡江,于是找李善长商量,李善长认为军队缺乏船只,时机不成熟。

不久,巢湖水师前来归附,带来了一千多条船,李善长对朱元璋说:现在是时候渡江了。

于是朱元璋着手准备,安排就绪后,率军渡江,先攻下采石,又一鼓作气攻克太平。朱元璋让李善长提前写好榜文,严禁掳掠,违者严惩,攻入太平后,便立即派人贴出。将士们看见榜文,不敢乱抢财物,军纪整肃,城中百姓很快安定下来。

综上所述,在渡江前,李善长是朱元璋最倚重的文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