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自在法
唐代白居易有《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一诗:“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恒寂禅师能达到酷暑不侵,妙在“恒寂”,这是佛门心法。《清凉自在法》应从以下十方面修,身心并重,止观双运,佛道同参。
(1)观莲出水:静坐,观想自己坐在旭日初升时带露含香的莲花上。
(2)观五蕴空:静坐,思维谛观身体的“地火水风”四大本体是“空”,在因缘聚合时显“有”;身心的“受、想、行、识、色”五蕴,从感觉、知觉、到物质形体,本体亦“空”,在因缘聚合时生“有”。当修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时方为大成。五蕴不空,诸受即苦。有寒暑之受(感觉)乃五蕴未空。观“空”可破去对身的执着,除去“身见”。修行难上正路,首先是“身见”未去,执着“我身”。
(3)观佛境清凉:佛陀将人身与世间喻为“火宅”,众生的烦恼是“无明业火”炽燃之致。行者于静坐中观想大千世界化为华藏世界,莲花飘香,清洁无染,众生于莲花中化生,身心清凉,得大自在,同体大悲。以上修“观”。
(4)心静身凉:修行者应不贪、不嗔、不痴、不慢(傲)。心贪神妄,心嗔神躁,心痴神顽,心慢神狂。让自心充满和气、安详,这是恒寂禅师“但能心静即身凉”的心法,修“止”。一切争斗,一切躁动都来自贪、嗔、痴、慢等感业。
(5)节食养气:宜服气节食,练吐纳法。三餐只吃六分饱,或去晚餐,或去午餐,能减少食物带给人体过剩的热能,并可有效防止积食酵热,避免由“内热邪毒”致使的脏腑功能衰竭。
(6)清淡颐身:宜减少含有高能量(脂肪类)食物,清淡为宜。佛家戒食肉及五荤有其道理。自净则心净,修炼易成。
(7)玉泉长流:平时多鼓嗽咽津,缓缓下咽。道家称为“炼津化精”,“玉液炼形”。津中含有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可抗衰老、降血脂、防癌变。
(8)天水地承:每日饮水时,每次只饮六口,或饮一口,分六次送下,绝不暴饮。饮水时每一咽,内心默念…字,共六字:“南天观自在佛”。这是“系心一念”法,提醒你时时要心中有佛,处处要觉观自在,禅家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六”是《易》中坎(三)水之卦数,经云:“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亦道家“数术”原理。
(9)化归自然:静坐空心,体会整个身心与自然整体结合的过程,真正达到“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合一”。只有当你和自然融为一体时,才能寒暑不侵。寒暑是自然,你也是自然,你和自然了无分别,心量也非常广大。“虚空生汝心内,犹片云点太清里”。
(10)无为自调:练功最高境界是无为,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佛家云:“一切贤至,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通过前面“有为”之修行而达到“无为”,时时处处,心静神安,吉样自在,轻松优雅,心无贪、嗔、痴、慢,与自然合一,与众生同体,你无为而无不为地调节自我,化于自然,再没有躁动、烦恼、妄想、执着,你觉悟、空明、宁静、忘我而安祥自在,是大智大慧者,这既是功夫境界,也是人生境界。
望有缘者能层层深入,闻法即修,获得清凉自在,顿息无明惑业,悟证生命的圆满觉道。形而上则狂心顿歇,心得自在;形而下则酷暑不侵,身得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