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解析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是由无极而生。无极是宇宙天地未开、混沌未分、动静无始、无形无象、无边无限的状态。无极动,生太极。天地初开,有形而未分,是阴阳二气的孕育阶段。太极动生两仪,阴阳立判,阴阳二气化生万物,所以太极为阴阳之母。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动静互寓,互为其根。这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太极的概念,是道家宇宙论的基本概念,是对宇宙本体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这种内在的变化规律是自然形成且不可改变的,所以要认识它、了解它,不能违背它。道家把人的个体看做小宇宙,并通过返修的方法使人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太极拳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项目,更注重内修,以求合乎自然之道。在太极推手时,不能失之过分,也不能失之欠缺,要沾粘住对方,依随对方的曲伸而曲伸,做到不顶不丢。人以刚劲进来,我以柔劲相接、化解,称为走化;我得势,人不得势,乘势粘(扼制)住对方,使其不能走化脱离困境,且越发展令对方越不得势。对方动的快,我则响应快;对方动的慢,我则以慢相随。虽然推手在外形上、姿势上千变万化,而这一道理却是不变的。练习太极拳、太极推手,先求招势熟练,由招势熟练而逐渐感悟到劲 力的变化应用,称为“懂劲”;再由懂劲一层层逐步提高,达到神妙、高明、随心所欲。然而,如果要达到高层次,不通过长期刻苦地练习,是不能忽然彻悟其中的道理的。练习和应用时,要求头顶轻轻向上领起,气沉降到丹田。要做到立身中正,中气浩然。气机活泼通利,劲路令人难以捉摸。推手时,左侧遇实则变虚,右侧遇实则令来劲无所着落,遁化无迹。对方来力上攻,我随之上引,使其有越走越高,高不可攀,摇摇欲坠的感觉;对方来力下攻,我即随之向下引之,使其有越走越低,有如临深渊的感觉。对方向前来攻我,我即顺势引进使其有劲长莫及、越进越空的感觉;对方背势时,我沾粘住对方以劲逼之,使其不能走化,越退越感觉紧张、被动。拳练到高层次,其感觉非常敏锐,一根羽毛、一只蝇虫落到身上都能感知来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立即做出反应;对方摸不到我的劲路,我却能摸透对方的劲路。英雄所向无敌,就是因为练就了这种高深的功夫。武术的门派很多,虽然招势有所区别,总不外乎强壮的欺压弱小的、手脚慢的被手脚快的所制。有力的打无力的,手脚慢的被手脚快的所制,这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现象,与后天的学习造诣并无关系。(注:有些人认为“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的观点是错误的,愚则以为不然。愚以为,先天之本力,人各不同,手脚之快慢,各有所异,这是自然现象。如果仅以本力相较,以快慢相较,自然是“大力胜小力,手快打手慢”。这一自然规律,是在不练拳术时所存在的,所以,和后天的学习造诣无关。而通过后天的拳术练习,才能改变这种状态,收到以小力胜大力,后发先至的效果。拳论作者提出这个问题,也是为后面“显非力胜、快何能为”的论证做垫铺,从而进一步论证功力、技巧的重要性,这也正是《拳论》论证的核心问题。如果拳论作者只把胜负归结为“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那么作者也不会写此拳论了。这也绝不会是拳论作者的疏忽。)察究“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所形容的情况,显然并非以力大胜人。看八、九十岁的老人抵御众人围攻的情形,进攻的人虽然身手很快,却不能取胜,仅凭身手快又有什么用呢?打拳、推手,要立身中正,尤如秤准平衡不偏;圆转灵活象似旋转的车轮。推手时粘接来力而走化就能顺适,虚实不分则产生顶劲造成僵滞。经常见到多年刻苦练功却不能化解来力的人,都被人所制,就是因为没有领悟到双重之病。要想避免双重这个毛病,就要懂得阴阳虚实的变化。粘逼过程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逼的过程也是走化的过程;走化过程中随时可以粘逼,所以,走化的过程也是粘逼的过程。粘、走的关系,也即阴阳的关系,阳不能脱离阴,阴也不能脱离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寓,阴阳相济,才算是懂劲。懂劲之后,越练越精细深入,默默加深认识理解,悉心探求,逐渐达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太极推手(技击)运用的本来是舍已从人的技巧和功夫,许多人却误认为是舍近求远,这种错误认识,就是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练太极拳的人不可不祥细辩析。以这篇文章做为对太极拳的论证。
注:1、着熟:
2、学力:是阴阳分开后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