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楣声灸法之特点
周氏灸法以选穴精,用穴少,效果好,备受世人称道。周楣声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尤以所著《灸绳》最为经典,这是一本从艾灸实践归纳为理论,又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灸法准绳,被业界称为灸法第一奇书,在琳琅满目的灸法书籍中,至今无出其右。它的成书,吸收了祖国医学的精华,又在长期的艾灸实践中,发现并提炼出新的理论——灸感三相理论,灸感三相理论是周氏灸法的核心,这个由周楣声先生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1985年结集成册在全国开班讲习,且在上世纪90年代公开出版成书的理论,竟然在2015年,被人以热敏灸的名誉包装成新的理论,并一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真不知是喜是忧,幸则周氏灸法于2015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非遗传承项目,从此走向有序传承之路,让我们共同弘扬这一中医瑰宝,服务于天下苍生,铭记周老的“桑榆虽晚,终存报国之情;灸道能兴,愿效秦庭之哭”的宏愿,将周老一生为此奋斗的事业传承下来,发扬广大。
周老提出的灸感三相理论,形象描述了灸感在灸疗过程中的发生——气至病所,发展——发挥作用,终结——下降中止的过程。把灸感作为灸疗的核心作用加以强调,并系统地描述各种病理情况下,灸感的走向、形态,形象生动,丝丝入扣,这个理论不但在周老那个年代是领先的,就是放到现在也无人超越,至今我们也只能重现周老的部分灸感传导的案例(躯干部位以及四肢大穴),对于四肢末端的小穴位出现的灸感传导现象,多数还重现不了,我辈还需要加强努力,不要辜负周老的殷殷期待。
诸子百家、中医典籍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然而周老在《灸绳》中引经据典如探囊取物,信手捻来。博古而通今,旁征而博引,令人叹为观止,真是“一部《灸绳》书,半部中医史”。书中文字功底之深厚,语言之精练也令人折服,比如,描述一腿疾患者在灸疗前是“策杖而来”,灸疗后可以“阔步而去”,寥寥八字,字字珠玑,把灸疗的效果概述得形象、生动、传神。
品读《灸绳》,常常感动,字里行间,周老之求兴灸道之愿,如子规啼血,天地可鉴。比如,其发明的方便快捷的灸法——万应点灸笔,把灸笔和灸纸的配方,操作方法,适应症一起公布,配方之详细,惟恐漏下一味药,毫无保留。在介绍压痛点寻找方法上,语言文字描述之细致,堪比手把手地教你。在介绍自己发明的吹灸器时,也是事无巨细,所有部件,合盘托出。在介绍热流喷灸器的构思时,更是把该仪器的构思、原理、结构、应用范围和方法、药饼处方,统统明示,相比于现在的有些专家,有一点成就,总是遮遮掩掩,故弄悬虚,生怕别人学会。笔者常与一些中医业界人士言及此事,开始大家都对周老的行为难以理解,这些配方价值连城,如果周老秘而不宣,一定可以财源滚滚。但后来大家慢慢明白了,周老的境界远非你我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炼狱之中,一把艾草,一根银针,周老白天在陋室里烟熏火燎,望闻问切,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晚上一盏枯灯,一支水笔,蚊虫相伴,周老奋笔疾书,笔耕不辍,心中哪有自我,哪想自身的不白之冤,心心念念惟有天下苍生,惟有灸法振兴,岂是你我凡人之心,可以揣度?
周老尊古而不泥古,积极倡导灸具的改革,为将来的灸具创新提出了明确的方向:第一热源不能离开艾;第二燃艾不能有烟;第三结构要简单轻巧;第四要能进入千家万户。这四句真言,看似平常,却内藏乾坤,可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常有灸具设计者一起交流时,每论及此处,均为周老的眼光折服,笔者也根据周老的要求做过一些灸具改革工作,灸具面世后的确是广受市场之欢迎。周老也亲自动手,在狱中发明了吹灸器,自制成功后马上投入艾灸实践之中,取得丰硕成果,《灸绳》大量的艾灸案例都是吹灸器做出来的。吹灸,是一项神奇发明,效果更好,主要原因是,普通的熏灸,利用的主要是艾热的辐射部分,而吹灸,不但利用了艾热的辐射部分,还利用了其对流部分,这在热传导中,往往对流比辐射的效率更好,速度更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周老在《灸绳》中对灸法的一些总结,精辟实用,琅琅上口,便于为艾灸初学者和爱好者入门学习,少走弯路。比如总结出的:“百川归海,前后相通;阳光普照,四末可及”,意思就是举凡脱肛便血、崩漏带下、痛经、月经不调、淋浊尿闭、腹胀腹痛、泄利不止,艾灸“百川归海区”均有良效,所谓的“百川归海区”就是在脐下的阴交、中注、气海等组成的狭小区域。把后背心俞和至阳上下这一区域称为“阳光普照区”,在此区域着灸,灸感强,不仅可以透到前胸,甚至可以走到手尖,治疗效果好,取穴方便简单,举凡与心肺、脾胃、肝胆、失眠相关问题都可以考虑艾灸这个区域。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这是宋代灸家窦材名言,说明艾灸治病健身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目前老年化社会,我们提倡这一方法,让它为我们的健康事业服务,成为国家倡导健康中国的重要手段,但也不能把艾灸过分神化。当今社会,大家每每打开手机、电视,总能看到广告中把一些保健品或者是保健器材吹的是无病不治、无所不能,事后证明多半是骗人的。然而在《灸绳》中,周老既记录成功案例,也记录了一些艾灸失败案例。有的案例是用艾灸方法没有效果,或者收效甚微转而用其他方法治疗的,比如记录耳鸣案例,以艾灸方法无效,后以割治肩井而取效,这说明周老对中医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有记录一个案例是艾灸多次无效后放弃的,说明周老治学态度严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从不隐饰,因为艾灸不是万能的。这些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如周老在《灸绳》前言所述:此书初稿于1958年动笔,“文革”后期初具雏形。这段时间也正是周老蒙冤15载,在安徽枞阳的一个江心小岛上——普济圩农场——“劳动改造”的时期,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的。然而,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周老完成了洋洋30万言的《灸绳》的写作。如果是写一本小说,是可以凭空想像着写,很多作家一支烟,一怀茶,在书房里写上一段时间,一本小说就问世了。然而,《灸绳》是一本灸法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书,博大而精深,是一本充满原创性的书,需要大量的艾灸实践案例支持才能完成,而这些案例都是周老亲手做出来的,期间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如果说“《灸绳》一个字,周老一滴汗”,一点都不夸张。值得欣慰的是,《灸绳》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艾灸从业者的欢迎,被奉为现代灸法之圭臬,多次再版,多次重印。由周老提出的很多原创性观点现已被中医界普遍接受,其中,《灸绳》推翻了“热症不能用灸”的陈词滥调,使“热症可灸”这一观点进入到现代中医学的权威教材,得到广泛认可。这些原创性的理论和观点,奠定了周老在中医界开宗立派的地位。
笔者与《灸绳》一书相伴20载,这些年来,经常信手取来通读或者翻阅,尽管读过几十遍,但尚不能完全读懂书中的内容,不过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有一次,一友人问我,他的腰突犯了,难以直立,问我如何解决,我正读《灸绳》,中有一案例,是说腰椎问题是可以通过艾灸阴交(或者左右中注)来调理的,于是我告诉他找一个艾条自己熏一熏脐下一寸这一区域。友人将信将疑,但也照做了。过几天,腰好了,他来电话反问:“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灸前面的脐下可以治好后面的腰疼?”,我说:“《灸绳》上这么说的,我就这么告诉你的。”是的,人体在脐位置有带脉围腰一圈,灸脐下阴交穴,灸感非常容易通过带脉走到后面的腰椎部位。这些都是周老的神奇发现,这个案例是《灸绳》上有大篇幅专门的论述和分析,也是周老通过大量的艾灸实践得出的。
更为神奇的是,人体有十四正经和奇经八脉,它们的走向都是纵向的,惟有带脉是横向的,它环腰一圈,你灸人体的任何地方,灸感基本上都是纵向传导或者深透,惟有灸脐下阴交附近,灸感是环腰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带脉的客观存在,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通过《灸绳》上的这一案例也可以有力驳斥当今社会中医黑们散布的“中医伪科学论”。
说来也好笑,前些年,我儿子尚小,四五岁时,一日吃坏肚子,半夜发作,肚子痛,哭闹不止,半夜三更的又是雨天,也没法去医院,我找来一根艾条,本想给他灸一灸肚子,看看是否能缓解。我点着艾条正想给他灸时,小孩根本不配合,捂着肚子就是不让灸。记得《灸绳》上说指(趾)尖也是胃肠疾中有效穴。情急之下,把小孩左手的几个指尖像攥窝头一样捏在一起,用艾条来灸,就这样强行灸了几分钟,伴随着杀猪般的嚎叫声越来越小,小孩破涕为笑,随后说肚子好了,一点都不疼了,很快呼呼大睡而去。我曾无意中把这个经历发到朋友圈里,没成想有不少家长遇到孩子闹肚子,也照这个办法来做,收效很好,我一度被一些家长笑称“神医”。
上世纪80年代,由于艾灸长期得不到重视,整个艾灸行业处于低潮,懂灸法的人才断层,艾灸这个中医瑰宝面临失传的危险,后经周老等相关专家,多方奔走,登高振臂,终于得到国家支持。由周老开办灸法讲习班,给全国各地培养艾灸人才。课堂上,周老以《灸绳》为教材蓝本,深厚的中医功底,出色的灸法讲解,让来自全国各地艾灸学习者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实用知识,又通过这些学生,像种子一样把艾灸知识撒向全国,此后灸法慢慢在全国得到普及,这些年来,以艾灸来保健、祛病、强身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周老为灸法的振兴、普及和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现在很多的艾灸名老专家,当年都是周老的学生。
周老扶掖后学,甘为人梯,不遗余力。凡有求教者必诚心相告,凡有求助资料者,只要手里有的,必借之予人。后至周老2007年仙逝后,外借的资料很多没有归还,如今,周氏楣声艾灸博物馆已成立,虽收集了很多周老生前所用资料、艾灸工具、书籍、荣誉等,但还有不少珍贵资料、物品至今仍散落在民间,特别是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外借,至今未还,由于是孤品,甚至博物馆也没有,我们诚心希望它们能够早日回归到这个博物馆中,更适合保存,意义也更大。由于影像资料是可以复制的,我们希望能够复制下来放在博物馆,更利于周氏灸法的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