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湿大涨,1个经典古方理气化痰、健脾燥湿,清掉痰湿淤堵

惊蛰前后,湿气大涨

湿邪最是容易纠缠人身

惊蛰前后,气温日渐升高,雨水充沛,而惊蛰时节尚属早春,此时天气乍暖还寒,气温尚低,且昼夜温差变化大,湿度增加。气温虽然不像寒冬腊月时那么低,但因天气转暖,人体的毛孔开始打开,对外邪抵抗力有所降低,更易感受外界邪气。其中尤以湿邪最是容易在此时节纠缠人身,特别南方沿海地区更是明显。因此,早春时期注意健脾祛湿,乃是养生之人必不可少的功课。

此时降水量增多,万物萌动,阳气开始升发,水湿之气受阳气蒸腾,弥漫四周,但阳气初升,无力驱散寒湿之气,加之风为春之主气,而冬季余寒未退,故湿邪易乘风寒之长侵袭人体而为病。

春季感受寒湿之邪,既可导致腹泻、嘈杂、伤食等症状,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水谷精华失运,从而导致阳气乏源,生发无力,影响全年的阳气正常消长。

而湿邪的直接致病因素为痰湿,对于早春期间的痰湿防治,必须先理解其致病特点。

「难缠」的痰湿是什么导致的?

痰湿是体内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性稠浊而黏滞,流动性小而难以消散,变幻多端,易于生成而且致病广泛。

而整个津液的代谢与肺、脾、胃、肾、膀胱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凡是影响这些脏腑气化功能导致津液代谢障碍的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等,都可导致痰湿的形成。

1、外感六淫:水液代谢失调,聚湿生痰

《素问·缪刺论》云: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此说明六淫致病,多从肌表、口鼻而入,继而由表及里进行传变。

通常认为六淫中的风邪为春季之主气,风邪袭人,就常自皮毛肌腠而入,并影响津液代谢,产生痰涎。如《丹溪心法》云: 「风中多痰涎,气中,口中无涎,治之之法,调气为先。」此外,朱震亨亦云: 「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即长期处于气候潮湿之地,易外感湿邪,湿邪内侵,脾胃受困,运化功能失常,津液停聚,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则易聚湿生痰。

由此可见,六淫致痰主要是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停聚成痰。

2、内伤七情:使脏腑气机失常,痰涎凝结

内伤七情,最易影响脏腑气机,使体内气机升降失常,由此导致脏腑功能异常,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从而酿生多种内伤性疾病,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很重要的致病性因素——痰。

如朱震亨《丹溪心法》云: 「惊则神出舍,舍空则痰生也」、「七情相干,痰涎凝结」。

而春季更是因为万物萌动,阳气生发,最是容易产生阳气上冲,扰人心神导致内伤七情,进而导致痰蒙清窍,神志癫狂,正是俗语有云「菜花黄,癫子忙」。

3、饮食不当:损伤脾胃,中焦不运生痰湿

饮食失宜主要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三类。

饮食失宜作为病因主要是影响脏腑,特别是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导致整个水液运行、输布障碍,形成痰的病变。

而春季阳生阴长,降水量增多,万物萌动,病原微生物也开始活动,加之人体经过冬季消耗,春天胃纳改善,正是大快朵颐之时,也是腹泻,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症状频发之季节。

上述种种,正是容易导致春季饮食不当,进而损伤脾胃,中焦不运而生痰湿。

3个实用方内调外治

化掉体内深层的痰湿

对付难缠的痰湿,医家普遍强调以理气化痰,健脾燥湿为主。

◆内调:理气化痰、健脾燥湿

气机瘀滞是痰湿产生的重要病机,同时痰本身既为致病之邪气,具有性稠浊而黏滞的特性,容易阻碍气机,蒙蔽清窍,又可作为病理产物,产生后随气运行、停滞于机体的脏腑经络,进一步的影响脏腑气机。

如《丹溪心法》中云: 「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故调气必先豁痰」。故历代医家治痰大多主张应以顺气为先,调畅气机,使全身气机畅达,气运行通畅无阻,津液运行才得以通畅,而无痰饮之患。如严用和先生所指出:「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

脾胃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水湿,且喜燥恶湿,痰的产生与其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中即有着「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脾气虚容易产生痰,使痰增多,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因此健脾燥湿是治痰的重要原则,是治痰的根本。

对于痰湿的治疗用方,当结合具体辨证具体分析,如湿痰多用苍术、白术;热痰常用黄芩、黄连;食积痰可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用白附子、天麻、雄黄、牛黄、片芩、僵蚕、南星。

而在临证之中,二陈汤当为治痰祛湿之首选,正如《丹溪心法》中云: 「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如有痰,即以二陈汤而佐之,他症皆仿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之二,亦有改为丸剂,名「二陈丸」,经正安采用药食同源食材调配改良,制作成「二陈饮」。五味药食同源类食材发酵工艺制作,富含益生菌,营养更好吸收;每瓶定量设计,开瓶即饮,无需煎煮更不苦涩;低糖、低脂、低卡,更符合当代人健康需求;酸甜可口,饮后回甘、无苦涩,老少皆宜。

方中陈皮、橘红,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而陈皮又有健脾之功,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桑葚可生津润燥,养阴护肺,防止燥湿太过,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之余还可缓急止咳。以上五味,共奏燥湿化痰,行气健脾,护肺缓急之功。

◆外治:健运脾胃、驱风去湿

除了中医内治之法,在春季采取一定的中医养生外治法也可取得让人满意的祛湿化痰之效果。

①针灸穴位

取中脘、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曲池、风池诸穴,温针灸之,此组合以脾胃经穴为主,以健运脾胃为宗旨。

其中中脘为胃经之募穴,有健脾胃、助运化之功。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壮元气,益脾胃、补脏腑之虚损。

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太阴三经交会之穴,有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调和气血之功,与中脘、足三里相伍,以振发中焦阳气,健脾滋阴,益气养血,调理气机,使清气升,浊气降,与阴陵泉相配,以健脾利湿,开通水道。

曲池穴为皮肤病常用穴位,清热化湿;风池穴祛风散湿,最是适合春季驱风去湿。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能健脾升阳,化湿滞而通调水道。

②药材外洗

选苦参、防风、露蜂房、生甘草、白鲜皮、地肤子各20g,煮水外洗。

苦参燥湿、杀虫、利尿,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蜂房祛风止痛;白鲜皮清热燥湿;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生甘草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上述组合具有驱风去湿,燥湿化痰之功效,特别适合春季湿盛而皮肤疾患严重人群。

祛痰湿中成药参苓白术丸、二陈丸、六君子丸等。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湿浊内停的产物,与肺、脾、肾有关,多因脾虛不能运化水湿,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停聚而成痰。痰湿的表现有:形多肥胖,身重如裏,口甜而黏,口干不饮,大便不实,中脘易痞满,苔多腻,脉或濡或滑。祛痰湿的中成药很多,列举如下三种。

1.参苓白术丸: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可改善气短乏力、胸脘胀满、饮食难化,肠鸣泄泻等症状。

2.二陈丸: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的功效,对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有治疗作用。

3.六君子丸:具有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功效,对脾胃虚弱、食量不多、气虚痰多、腹胀便溏等有治疗作用。

痰湿证复杂多变,并无法全部列举临床表现及用药,建议出现上述症状者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