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老师读教材

小泉老师读教材(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目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所涉及的是古今中外思想发展历程与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文化发展历程。

思想史的部分,中国的线索很完整,包括一、五、六整整三个单元,西方用了一个单元即第二单元。

这四个单元西方思想发展史没有讲完整。一是中世纪,二是19世纪以后。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有些许补充。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西方思想发展史有密切联系。

中国文化讲了古代与现代。分别是第三,七单元。

西方文化主要讲近现代。分别是第四,第八单元。

先来简单梳理中国思想发展史脉络。

先秦是中国思想一次大繁荣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基于以下事实,无事实上强有力的统一政权;诸侯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社会渴望秩序;士阶层各言其志。

儒家思想仁义礼(孔孟荀),是基于人伦差等,名分而构建秩序;道家主张为上者无为,无欲,则民自化(老子),提升自己境界,超越有差别观念,从而消弥争执(庄子);墨家无差等的爱,符合天道公义,却不符合人之常情;法家通过加强君权,构建强有力的政府,提供秩序,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霸道。

于是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到)集大成者的韩非思想受到秦国重视,据说嬴政为见到韩非不惜对韩国发动战争。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全国建立起绝对的秩序,编户齐民,但过于苛刻,加上六国余绪的反弹。秦二世而亡。

汉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正是黄老思想的天下。儒家也并非无所作为,比如应变的叔孙通帮刘邦制定朝仪,礼成之时,刘邦大呼过瘾:“今天才尝到做皇帝的滋味”。

随着窦太后的过世。积极有为,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当然,“汉自有天下,霸王道杂之。”

俟东汉后,中央政权威势下降,西域来的佛教、本土的道家,受到不少不当得权者的推崇,如梁武帝舍身入佛等。儒家在中原之外的西域及南方,得以保存并发展,一有适当时机,便能再次焕发生机。

隋唐,尤其是唐代,李唐认老子李耳为祖,道教盛行,武则天时,佛教盛行;唐武宗灭佛;儒家地位相对稳定。但三教并行之下,总体地位不高。韩愈古文运动,复兴儒学。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形态多样,儒学进一步受到佛道冲击。二程及朱熹及其他儒家学者,通过改造,变为理学。两方面的改进,一是思辨化,二是哲学化。进一步回答在社会发展后,官方意识形态如何安定人心。问题一,朱熹的孔孟之道,把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派的延续,发展出所谓“道统”,又元以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方教科书,进一步禁锢读书人的思想;问题二,理学本为要求统治者“存天理,灭人欲”,实施起来却成了被统治者的行为规范,严重束缚人性,而统治者中出现了一大批心口不一,道貌岸然的“道学家”。阳明心学倡导“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为救偏补弊,一直影响了明末的李贽,进一步要求承认私欲,其实只是对宋明理学要存天理,复伦常,灭过多私欲的回归。

救偏补弊的还有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者所论要回到儒家最初的诉求:主体人格、君臣之道、民生福利(工商皆本)、民主君客、思想文化传承(亡一姓为亡国,亡礼教为亡天下)等。

只可惜,此一思想只是昙花一现,随着清朝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实施,钻进故纸堆的乾嘉学派几乎放弃了对知识分子的坚守(当然,是皇帝不需要这些人担责),于是才有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思想发展历史到此处。一片和乐景象,帝国余辉下的田园牧歌,映衬着太平盛世,好像走到了历史的终结......

今天读到这里。

启示:一定思想是一定经济基础与政治结构的产物。儒家思想总体上与农耕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符合。思维惯性,影响以至于今日。思想本身无好坏之别,适用与否而已。

个人感觉中国思想发展历史的学理,可以理解,但跟专制政权到达顶峰后一样,思想专制到达顶峰,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人负责,这个思想体系,怎么看都是有问题的。正所谓物极必反。

这个思想发展的脉络是否就此终结?西方思想借着船坚炮利到中国是如何落地生根?我们先得讲讲西方思想发展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