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钻石的后期处理,会不会成为零售中的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最近在国际培育钻石圈子里广为讨论的话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保持客观、平静的心态。
有一个词语叫“As-Grown”,字面意思非常好理解。通俗地讲,就是“长得啥样就是啥样”。所以如果一颗钻石是“As-Grown”的,可以理解为“它没有经过后期处理” 。
后期处理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改进钻石的颜色、净度等指标。
业内现在对于这个“As-Grown”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方认为,培育钻石本就是工业产品,如果需要后期处理,那也只是增加了一两道工序而已,并无大碍。而另一方却认为,是否经过后期处理,会严重影响一颗培育钻石在公众/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所以还是需要做出区分和解释的。
比如GIA的新版培育钻石证书中,如果颜色级别后面有个星号,那就表示这颗钻石在培育完成后可能还经历了一个“改色”的处理。上个月,IGI也宣布自己将在证书中体现类似的表达方式。
但是Rob Bates在昨天的文章中指出了一点:尽管有星号或者其他标识,但无论GIA还是IGI,都没有明确定义“某颗钻石是否经历了后期处理”,而是单纯地说“这颗钻石可能经过改进”。Rob的原文如下:
Neither lab definitively identifies diamonds as treated... They just note that the diamond may have been enhanced.
关于怎么理解这一点,其实还是挺微妙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咱们回到市场的角度来看,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运营者,打算将“As-Grown”作为一个卖点,推销给终端消费者。
比如有一家年轻的公司叫Green Rocks(成立于2016年),是专业销售培育钻石珠宝的。其CEO Leon Peres一直被业内称作“堂吉柯德式的人物”。在看到了GIA和IGI的“动作”之后,Peres公开表示,消费者对于一颗钻石是否属于“As-Grown”还是很关注的,所以Green Rocks将优先销售那些“As-Grown”的培育钻石。
Peres还说,有大概90%的CVD培育钻石都需要经过后期处理,处理方式有高压高温(HPHT)、低压高温(LPHT)、辐照等等,否则“颜色无法达到零售的要求”。至于HPHT培育钻石,其中一部分也会需要一些“修饰”(touch-up),不过业内还在争论这种“修饰”是否属于“后期处理”的范畴。
只不过,从常规角度理解的话,那些销售未经后期处理的培育钻石的公司,通常会被认为在技术上比其他公司更先进一些。另外,既然培育钻石行业很强调环保,那么,未经后期处理也就意味着少了一道能源消耗。
这种理解略带片面,但放到公众层面上宣传的话,的确是一个不错的谈资。
Signet旗下的线上珠宝零售品牌 James Allen 也比较推崇“As-Grown”的概念。在他们的网站上(需要点开培育钻石链接才能看到)写着:我们所有的培育钻石都是As-Grown的,意即没有经过后期的处理或改色。
这是我找到的截图:
▲ 图源:James Allen 官网
还有那家十分强大的WD Lab Grown公司也是类似。CEO Sue Rechner 在去年十月份接受JCK采访的时候曾经说:
我们的专利技术能保障大量钻石无需后期改色。这无疑是一种差异化,令我们能在无需后期处理的前提下培育更纯净的钻石。
只不过有点儿讽刺的是,在WD状告其他几家公司侵权的案件里,其中一项专利就涉及了后期改色技术……(引自Rob Bates)
以上说的是支持把“As-Grown”作为卖点(或“差异点”)的公司。其实还有很多公司认为一颗培育钻是否属于“As-Grown”根本不重要。尤其是在零售层面:在消费者基本都不理解什么是后期处理的时候,如果零售商在解释中不具备足够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就有可能将他们引向一个混乱、甚至负面的方向。
比如Lightbox CEO Steve Coe在2019年拉斯维加斯展会上就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培育钻石本来就是一种工业产品,改色也只是其中需要添加的工序而已。
当然De Beers对于Lightbox的定位,大家心里都是很清楚的,所以Steve Coe这样表态并不奇怪。
还有Dazzle公司的老板 Tal Nudelman 也认为:后期处理(比如改色)这种事情,作用在天然钻石上和作用在培育钻石上,两者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培育钻石本来就是人造的产品,是否进行后期处理根本不会对其价值有改变。后期处理的作用,无非就是让它变得更好看。
当然了,这两方的意见都有自己的道理。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最终落实到零售市场进行检验。比如Peres可以说“好多零售商都不愿意卖经过后期处理的CVD钻石”,但这里的“好多”究竟是多少,他并没有什么数据做支撑。
所以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某些舆论、某些想法,都像是突然蹦出来的一样,迅速在一定的层面散播和讨论。但如果深究其背景,却发现其实都缺乏切实的数据参考。甚至,一些舆论的起源,纯粹就是利益的驱使而已。只不过零售端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大部分依旧在人云亦云罢了。
写《钻石观察》这么久以来,我一直秉持一个观点: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进行理性思考,也不能要求销售者单纯地以知识普及为出发点进行宣传。我们能做的,只是将知识以尽可能透明、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交给市场去选择。
所以,As-Grown究竟是不是值得被当作一个“卖点”?能否在未来的培育钻石零售端实现类似“品牌化”的进阶?现在还真说不准。
May the DiamondSpectator®️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