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二王”行草书法中的弧线美
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二王”行草书法中的弧线美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
听歌,周董周杰伦的《兰亭序》百听不厌;
读帖,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百看不厌。
王羲之《丧乱帖》
如歌中所唱,“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王羲之、王献之“二王体系”的行草书法帖,总给人古意盎然、婉转流畅的感觉,正如“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但是初学者在临写时,却很难表达出这种感觉,“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
之所以不能“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依笔者拙见,是因为初学者未能体悟到行草书中特有的一种细节之处——
弧线美
1、弧线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任何一种书体都存在着带有弧度的线条,只是或多或少,起着不同的作用。
王羲之《二谢帖》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晚唐诗人韩偓的这首五言律诗中,“怪石”“秋涧”“寒藤”“古松”,都对书法中弧线的具化。
书法五体,隶书、楷书弧线相对较少,篆书、行书、草书弧线相对较多,但篆书弧线明显与行草书不同,它以中锋运笔,行笔匀速,线条均匀,变化较少。
而在行草书中,变化多端的弧线正是其主要的艺术语汇,也真正体现其“行云流水”的艺术特色。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2、行草书中弧线的由来
那么行草书中的弧线从何而来的呢?陈振濂在《书法史学教程》中指出:
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第一个贡献就是,把隶书、章草书糅合为行书。
小贴士 章草: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 章草的特点:保留隶法,波磔分明,牵丝萦带,字字独立 笔法:笔有方圆、法兼使转、横有波折、简率连笔 经典作品:《急就章》《月仪帖》《平复帖》等
皇象《急就章》
章草在兴起之初,就受到大众的喜爱,汉代赵壹在《非草书》中写道: 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
索靖《月仪帖》
我们观察章草作品时就会发现其线条的主要成分正是由丰富多变的弧线组成的。由上述两点我们可以认为:
行草书中的弧线由章草过渡而来。
陆机《平复帖》
所以二王之后,许多书家如孙过庭、米芾、赵孟頫、鲜于枢、祝枝山等都在章草上下过一番功夫,并且使得其行草书古意倍增,婉转流畅。
在行草书中,从一个短促的横画到上下连贯的长线条,从转折处到上下字势的连接处,都有弧线的存在,如王羲之《行穰帖》中的“都当"二字。
王羲之《行穰帖》
3、弧线的作用
弧线在行草书中起着调换节律和贯通笔势的作用。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李白《草书歌行》中的怀素,如何能“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又如何能“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很大程度上利益于对线条的掌控。
在王羲之行草诸帖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平直的线条。
比如《圣教序》中开头的”大”字,第一笔横画就微微上弯,这样是为了更自然地引出下一笔。
如果一个字中有很多弧线存在的话,如《圣教序》中的“穷”、“物”等字,王羲之会利用方折、圆转或断开后凌空取势等方式将这些弧线贯通起来,这样使得行笔更富有节律感,又能使笔势更显流畅。
在处理行气问题时,二王系列的书家们都会高超地运用弧线。如在王羲之的《得示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和米芾的《张季明帖》中,上下方向弧线常连接或交错,并且有着向背关系,呈现上下连绵和“一笔书”的绝妙效果。
4、弧线所使用的笔法
弧线的转折处也能体现出王羲之内擫和王献之外拓笔法的不同。
米芾《张季明帖》局部
在王羲之行草中,弧线的连接多用折笔,即前一弧线的收笔是后一弧线的起笔,二者在转折处的连接好似经过了反弹一样,是为内擫。
而在王献之行草书中,弧线的连接处多用圆转笔,即将两条弧线通过提笔圆转合成一条大弧线,是为外拓。
弧线在行草书中的美学意义在于通过其婉转流畅使作品体现出古典雅逸的艺术意韵。如果缺少了弧线,会使作品显得板滞、生硬,缺乏古意。
王羲之《得示帖》
顺便说一句,总有人将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进行比较,非得分出个高低,我认为,“二王”本是一个体系,没有大令就没有小令,小令对大令又是一个补充。“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哈哈,此句用得不好,姑且放在这吧。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是书法的一种境界,也是我们的一种追求。
王献之《鸭头丸帖》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且饮酒、听歌、临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