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有百万宗室王爷吗?别听网文胡说八道!
我不知道“明朝百万朱氏皇族吃空大明王朝,祸国殃民”这种“奇行种”式的言论最早出自哪里,但是这种言论为何几乎成为网络史学家以及键政壬们的共识,这个我还是知道的。大概在十年前《明朝那些事儿》大火,明粉数量爆炸式增长,然而物极必反,很多人不久就开始对这一趋势表示反感,恨屋及乌,明朝自然也成了网民重点抹黑的对象,不仅是明朝,连“朱”字都经常性地被“猪”字代替,这一很明显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行为居然在某些网友交流地被视为正常的情绪宣泄。
但公平地来说,这些行为实际上可以理解的,但同时这些行为也暴露了相当一部分的网民素质知识水平低下,骂别人胡诌的时候,自己也在“张口就来”。我觉得即使书读的不多,只要有一点判断能力的人,都应该抵制这种言论。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子朱标为太子,洪武25年去世,朱标次子朱允炆在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继位,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在靖难之役南京皇宫的熊熊烈火之中失踪,其余诸子要么被朱棣废为庶人,要么早夭,所以完全可以这么说,朱标一系在明朝早期的时候就已经凋零衰败。四子朱棣夺位,是为明太宗(嘉靖年间改为明成祖)此后的明朝皇帝,包括南明的明安宗和明昭宗均为朱棣的直系后代,而朱棣一系又开支散叶成为明朝宗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六子朱楠早夭。
除此之外的次子朱樓(秦王)、三子朱桐(晋王)、五子朱繡(周王)、六子朱桢(楚王)、七子朱搏(齐王)、 八子朱梓(潭王)、九子朱杞(赵王)、十子朱檀(鲁王)、十一子朱椿(蜀王)、十二子朱柏(湘王)、十三子朱桂(代王)、十四子朱秧(肃王)、十五子朱植(辽王)、十六子朱梅(庆王)、十七子朱权(宁王)、十八子朱梗(岷王)、十九子朱穗(谷庶人)、二十子朱松(韩王)、二十一子朱模(沈王)、二十二子朱楹(安王)、二十三子朱徑(唐王)、二十四子朱栋(郢王)、二十五子朱木彝(伊王)被分封于全国各地。
经过了200多年的繁衍生息,宗室的数量肯定不是不会少的,但究竟有没有像网文中说的那样,冒出来“百万明朝宗室”呢?
据张瀚《松窗梦语》记载在嘉靖中叶,宗室人数约在15000人上下,隆庆年间,宗藩人数在28000左右,而据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成书于万历18年,公元1590年)记载,此时(指这份资料所指的时间)全国的明代宗室人数,包括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甚至包括一些女眷加起来也不过就是23000余人,王世贞(1526—1590)可见这一数字应当是反映了明代中后期,也就是隆庆到万历初年明代宗藩人数的真实数字,当然,这个数字相比于明代开国时宗室人数也翻涨了上千倍。到了万历二十二年,宗藩人数增长到了六万余人,此时,距离明朝亡国也不过50余年,实际上到了明末,宗室数量也不过就是20万人,哪来的上百万人?
而且即使都是姓朱,都是贫农朱八八的后代,那待遇也不是一样的,万历皇帝的掌上明珠朱常洵,皇帝甘愿为了他和群臣死杠了快20年,在不得不去就藩后,他也是颇受恩宠,所占的田地就有上千亩。而很多地位低下的宗室,居然“贫乏者十居五六,其有室如,突无烟而衣露胫者,亦病极矣。”换句话说,这些人除了顶着个宗室的头衔,盼着那不知道被拖欠了多少次禄米,早就和贫民没什么两样了。所以我说,明代的宗室制度是非常失败的,大量的钱财被消耗在赡养宗室上,最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宗室居然穷苦到了“衣露胫”的地步,简直是可笑至极。实际上,朝廷、平民百姓、部分朱明宗室都成了这一畸形制度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