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札记:再谈谈我的“透支一年买入法”

(2021年6月14日) 

熟知我的朋友知道,在我的《慢慢变富》一书以及以前的文章中,我曾经提出过“透支一年买入法”。大意就是,当下我们如果非常看好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但股价却贵得一时下不去手,那就毛估估它未来一两年的增长,如果在自己可接受的合理价格范围之内,就用“透支一年”的方法去买入(即多花一年或者一年更多一些的时间成本),这样就可能让我们避免那种经常“吸吮大拇指”,进而造成永久错失的错误。

老实说,这个方法一提出,也有朋友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似乎这有违价值投资祖师爷的“祖训”,然而,投资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或者说,投资的工夫重在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之中,我近几年之所以逮住几支大牛股,如2018年买入爱尔眼科、2019年介入片仔癀等,还真是就是运用的我这种“透支”的办法,而且从现在看,实践的效果还不错。

我为什么提出“透支一年买入法”呢?

说来也是来源于自己的投资实践,更确切地说,是自己多次吃亏“吃”出来的。比如,根据可查的记录(实际上研究的时间更早),2011年1月27日,我就对片仔癀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作了资料卡片,并且不止一次地想扣动板机,当时片仔癀的市值81.34亿。然而由于总是感觉着市盈率估值较高,所以虽然心里不断地喊着“好标的!好标的!”,但是我的投资之“箭”就是一直没有“射”出去(真的是仅仅当了个“古董鉴赏家”)。截至2019年底,片仔癀的市值大概在659亿左右,到今天(截至2021年6月11日)片仔癀的市值2440亿,上涨了近30倍!

在2011年至2019年那八年左右的时间里,其市值增长也差不多一年一倍,年复合收益率近30%,这就是我当时错失的代价。当然,在2019年片仔癀阶段性深度调整之时,我终于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运用自己的“透支一年买入法”进行了买入,否则,到今天不知我自己心里会有多么懊悔呢!

在我投资的实践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曾在海天味业与双汇发展的反复比较中,最后选择了双汇发展(后来聚焦进行了卖出);在恒瑞医药与复星医药反复比较之中,最后选择了复星医药(当然复星医药后来表现也不错,后来我聚焦也进行了卖出)。可以说,这种错失的机会成本代价不可谓不高昂,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代价要比踩雷个股大得多大得多,只是这种“代价”容易让人习焉不察,或选择性忽视而已!

我说过,投资的机遇向来有三:一是大熊市、大股灾,此时大多数公司的股价“飞流直下三千尺”,此时的投资就像是在沙滩上拣鱼,十分优秀企业的标的也容易拣到白菜价;二是“王子”一时遇难,诸如2008年三聚氰胺之于伊利股份,2012年强烈反腐与塑化剂风波之于贵州茅台,2012年“封刀门”事件之于爱尔眼科等等,事后看这都是投资的绝好机会;三是长牛股阶段性深度调整之时,比如调整30%以上。当然,这个30%只是一个大概区间,是指落入自己认为的“射猎区”。三种机遇比较起来,自然是前两种机遇最佳,然而市场的走势向来不是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我们总不能今天拿着很多钱,去等未来的大熊市、大股灾吧?也不能总是拿着很多钱,再等伊利股份来个三聚氰胺,贵州茅台来个塑化剂风波吧?可以说,以上这两种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相比较之下,第三种机遇倒是常有,因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再牛的大牛股、长牛股也不会一天练就的,隔上一段时间,或者一两年的时间,常常会有深度调整之时,每每此时,我的这种“透支一年买入法”就容易派上用场了。

那么,我的这种“透支一年买入法”,是否违背投资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的安全边际原则呢?我认为,并不会。理由如下:

1、如果说判断一家公司未来十年八年的增长空间,我估计多数人没有这种“水晶球”,但是若判断未来一两年,甚至三五的成长空间,利用我经常说的毛估估,根据这家企业当下的成长惯性和行业属性,有时可以大概率地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在自己的能力圈)。

2、市场上聪明人太多太多了,自己凭什么就比别人聪明呢?

总体而言,我们这个市场上确实不乏屡战屡败的投资小白,他们确实也如韭菜一样一代一代地被收割,但是不可否认,股市也是一个精英云集的地方,且不论众多机构投资者们拥有着强大的信息与调研优势,就是一些个人投资者,如一些投资大伽、投资大小V的功夫也十分了得,可以说,股市这个地方也是个高智商人群聚集的地方。在这种地方,自己凭啥就比别人智商高呢?

比如,我经常见到,有些投资人对一家十分优秀的企业给自己界定一个严苛的买入标准,比如跌至30倍、25倍或20倍市盈率之时就买入,但是市场凭什么就按照你的聪明意志去走呢?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多数情况下是永久错失。所以,既然自己没有那么聪明,那么退而求其次,自己就“愚笨”一点,“让渡”给这些聪明的人一年多的投资成本又会是如何呢?或许自己这样一“愚笨”,或者假装愚笨一些,反而容易逮住个长牛股、大牛股。

3、我们个人投资者(注意,我之行文完全是从我们个人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的,聪明的机构们自然是不会看,也用不着看的)的资金,多是逐步流入股市的。换句话说,有着闲钱不断流入股市的个人投资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个净买入者。比如本人,自转型价股以来,个人家庭的大部分现金资产是持续转换成股权资产的,且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只进不出,本人现在所谓的“茅台+组合”,也是连续不断地买入或者通过换股操作而来的。正是因为我们差不多永远是个净买入者,这就为我们的持续买入带来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比如,万一不幸,利用“透支一年买入法”介入高了些,但是股价跌下来,我们完全可以用后续资金持续买入,这从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好事。一方面,我们可以不断摊平买入的成本(有点类似于定投优秀企业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买入足够的量。要知道,在具体的投资实践中,我有一个痛切的体会就是,在一些大牛股、长牛股上,重要的有时并不是我们赚取了多少多少倍,反而是自己究竟拥有多大量的股份的。在这方面,是不是经常有人在一些大牛股、长牛股上涨之后,总是不悔不该当初的“量不足”呢?!我想应该不少人会是这样的。

4、自己就一定“估”得那么准吗?

何谓安全边际呢?安全边际的科学含义,我认为是当前买入的价格要低于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买入价格与内在价值相比,要有一定的折扣,而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然而这个折现值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知道,这仅仅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不能书生气地去精确计算的,因为一个小小参数设定的不同,就常常是差之分厘,谬以千里的。此外,我们常说的所谓低估或高估,其实也是有时间性的,比如,当下看起来的高估,或许再过三五年就不高估了,当下看起来的低估,或许再过三五年反而高估了。所以,我常说天下最难是估值,因为你“估”得未必就是那么准的。

其实,真正聪明的投资是一眼看高矮、一眼定胖瘦的,就是一眼看上去,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是姚明还是潘长江的,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一家企业的估值可能更多的是感觉处于“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混沌状态。既然如此,这就给利用这种“透支一年买入法”,提供了用武之地。比如,自己“毛估估”一下,它已经差不多进入了“瘦子”区间,自己就可以扣动板机了。至于是不是买入在最底部,我反倒觉得并不太重要,因为我说过,总想买入最底部,也是贪婪的一种。更进一步说,如果你预期这支大牛股、长牛股在未来会有一两倍、数倍的收益,难道还汲汲于买入之时那么几个小点点的差距吗?在这个方面,我的体会是投资要大气,要有些格局,而不能做仅仅会拿着计算器计算的“小气鬼”!

行文至此,我还要说明一下,我的这篇文章在今天似乎有点“生不逢时”,因为依我的识见,今天我大A股很多所谓的核心资产、所谓抱团股,其市盈率估值确实高高在上了,就是运用我的“透支一年买入法”,也是难以下手的了,因为有的可能已经透支了未来三五年的增长空间。更确切地说,我持有组合中的一些品种,已经是处于自己“抹去一片浮盈”的阶段的。但是这并不要紧,一方面,我们可以加强研究,一方面耐心等待机会,因为任何长牛股、大牛股在未来总会给我们提供上车的机会的。——说明一下:我这里指的是多数如此,当然股市里永远不缺少机会,总是有少数的标的可以挖掘,这就要看自己研究的工夫了。

最后还要说明一下,我的这种“透支一年买入法”,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即是要在我的“五性”标准之下指导来操作的,而不是到处去瞎透支。哪“五性”标准呢?就是企业的长寿性、稳定性、盈利性、成长性、管理层有德性。在“五性”标准指导下去进行估值,简单地利用PE就可以了,因为此时的PE已经可以视同未来现金流折现模型的简化形式了。如果说,估值还需要能力圈的话,这就是我给自己界定的估值能力圈。

总之,正像我上面所谈到的,股市投资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而不是辩论的学问,投资的一切工夫全在于实践,而不是用于毫无意义的“打口仗”。所以,我的这种“透支一年买入法”运用之妙,也全在于心,全在于实践。实践、认识、进化,再实践、再认识、再进化,这一投资的过程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以至无穷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