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480
大牢牙散
【处方】 白矾(枯)1两,百药煎(炒)1两,干姜(洗,炮)1两,荜茇1两,草乌头(炒)半两,川乌头(炒)半两,地骨皮半两,缩砂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生齿、固齿,消虫,通肾气。主齿痛及血出,齿疏肉烂恶气。缠喉风,小儿走马疳。
【用法用量】 每日食后及早、晚用以揩牙,少顷以温水或盐汤漱口。
【注意】 忌咸、酸、鲊、酱。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九
大快斑丸
【拼音名】 dakuaibanwan
【处方】 辰砂1钱,紫草茸半两,川升麻半两,钓藤钩半两,赤小豆半两,甘草(炒)1钱,川地龙(去土,焙)3钱。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 斑疹倒靥,黑陷恶候。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石榴汤化下;或用温水与乳汁送下。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二六五引《施圆端效方》
肝脏积热,眼先患赤痛肿疼,怕日泪涩难开,忽生翳膜肿;或初患一目不见,以致两目齐患
大决明散
【别名】 石决明散
【处方】 石决明1两(炒),草决明(炒)半两,羌活半两,山栀子半两,木贼5钱,大黄(煨)1分,荆芥1分,青葙子(炒)半钱,芍药半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肝脏积热,眼先患赤痛肿疼,怕日泪涩难开,忽生翳膜肿;或初患一目不见,以致两目齐患。
【用法用量】 石决明散(《普济方》卷七十一)。
【摘录】 《得效》卷十六
茱萸丸
【方源】:《苏沈良方》
【组成】:吴茱萸3克,胡椒15克,人参15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半夏30克,白矾15克。
【用法】: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丸;桑、柳条各30茎,银器内煎汤吞下,日3次。
【功效】:温中补虚,祛痰降逆。
【主治】:翻胃日久,饮食之物,至晚吐出,仍不消化,膈上有痰涎,时时呕吐,吐清水无时,腹中痛楚,大便滑泄或秘结。
【方解】:本方中吴茱萸、胡椒温运中阳,祛中焦之寒;甘草、人参、当归益气补血,补中焦之虚;白矾、半夏燥湿化痰,半夏、吴茱萸降逆下气,共奏祛痰降逆、温中补虚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腹痛、呕吐清水痰涎、大便滑泄或秘结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胃炎、幽门痉挛、消化性溃疡或不完全性梗阻、腹部手术后并发症、神经性呕吐等。如见胃虚不重,则去人参、当归;胃脘痛,则加良姜、香附等。
【附方】:温中止呃汤(《太平圣惠方》),由胡椒、麝香构成。功能温胃止呃。主治呃噫,寒气攻胃。
降逆止呃汤
【方源】:《中医治法与方剂》
【组成】:代赭石24克,旋覆花12克,橘皮15克,竹茹12克,丁香9克,柿蒂9克,太子参12克,甘草9克,天冬9克,麦冬9克,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降逆止呃。
【主治】:寒热错杂,胃气上逆,呃逆,其声低怯,下肢欠温,口干舌红,苔薄脉细。
【方解】:本方中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丁香、柿蒂温中止呃;橘皮、竹茹清热止呃,降逆止呃,三组药配伍,具有强大的降逆止呃功效。天冬、麦冬养阴、甘草、太子参益气,枇杷叶清热止呕。全方配伍,为益气养阴,降逆止呃之剂。
【按语】:本方以呃逆声低、口干舌红、下肢欠温,苔薄脉细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恶阻、膈肌痉挛、幽门不完全性梗阻呕吐、腹部手术后呃逆不止等。若见阴虚甚,加生地、白芍;胃火上逆,加山栀、黄芩;治妊娠呕吐,加苏叶、白术;痰湿较甚,则去麦冬、天冬、加茯苓。
加味苏叶黄莲汤
【方源】:《中医治法与方剂》
【组成】:黄莲2克,苏叶3克、半夏9克,茯苓9克,竹茹9克,枇杷叶9克,柿蒂9克。
【用法】:水煎,频频冷服。
【功效】:清热降逆。
【主治】:肺胃不和,呕吐,稍偏热者。
【方解】:本方用黄莲清胃热,苏叶通肺胃,加渗湿的茯苓,开宣肺气的枇杷叶,协助苏叶、黄莲调理肺胃之不协调;半夏祛痰降逆,柿蒂降气止呃,竹茹清热止呕,三味专攻呕逆。全方合用,对因热、因痰、因气引起的胃气上逆呕吐,都有较好的疗效。
【按语】:本方以呕吐呃逆、舌红苔黄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膈肌痉挛、消化道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妊娠恶阻、幽门痉挛或不完全性梗阻等。如见胃阴虚,加麦冬、天冬、石斛;痰湿内盛,则去黄莲,加干姜、陈皮;胃寒,去黄莲,加胡椒、吴茱萸等。
【附方】:苏味黄莲汤(《温热经纬》),由苏叶、黄莲构成。功能清热止呕。主治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瘥而欲死者。
眼科七十二症
大决明散
【处方】 石决明1钱半(火煅如粉),荆芥穗8分,青葙子8分(酒炒,研),木贼8分,羌活8分,麦冬1钱半(去心),栀仁(炒)8分,白芍6分(酒炒),大黄3分(酒微炒)。
【功能主治】 眼科七十二症。
【用法用量】 ①雌雄石即磁石吸针者,用醋煅七次,水飞过用之。②本方用法中所谓“点眼”,是指用原书中赛宝丹点眼中。
【摘录】 《眼科秘诀》卷一
中寒气痞,饮食不下
大橘皮丸
【处方】 陈橘皮(去白)1斤,生姜(洗净不去皮,切,焙干)1斤,丁香4两,人参(去芦头)4两,甘草(炙)4两,神曲(微炒)2两,麦糵(微炒)2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1两作10丸。
【功能主治】 中寒气痞,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煎生姜、橘皮汤化下。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五
大便秘
大橘皮丸
【处方】 厚朴3两,橘皮3两,杏仁5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便秘。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鸡峰》卷十三
橘核丸
【方源】:《济生方》
【组成】:橘核30克,海藻30克,昆布30克,川楝子30克,桃仁30克,厚朴15克,木通15克,枳实15克,延胡索15克,肉桂15克,木香15克,海带30克。
【用法】:研为细末,酒糊为小丸,每日服1~2次,每次9克,空腹温酒或淡盐汤送下。亦可用饮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主治】:寒湿疝气,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
【方解】:本方中橘核行气散结,专治疝痛者,为主药。川楝子、木香助橘核行气止痛;延胡索、桃仁活血散结,延胡索并善行气止痛;共为辅药。诸药相配,散厥阴肝经气血之郁滞。肉桂温肾暖肝而散寒;木通利血脉而除湿;枳实行气破坚;厚朴下气燥湿;海藻、海带、昆布软坚散结;并为佐使药。各药配伍,可直达厥阴肝经,以行气血,消肿胀、散寒湿、故可用治疗寒湿疝气,睾丸肿胀之症。
【加减】:坚胀久不消者,加醋煮,硇砂,旋入。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气滞瘀痰聚之疝瘕。方用橘核行气散结,川楝子、木香助橘核行气止痛,桃仁、延胡索活血散结,肉桂温肾暖肝而散寒,海藻、昆布软坚散结;气血同治,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睾丸肿胀,为其辩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瘀痛较甚,加三棱、莪术等;阴寒甚者,重用肉桂、木香、或更加吴茱萸、小茴香等;湿重者,加苍术、茯苓;阴囊红肿湿痒,去肉桂,加土茯苓、车前子、川柏、龙胆草等。
【同名方】:1、《血症论》橘核丸,由橘核、香附、吴茱萸、川楝子、荔枝核、山楂、小茴香构成。功能行气止痛。主治小腹疝痛结气。
2、《医学心悟》橘核丸,由橘核、川楝子、小茴香、桃仁、香附、山楂、红花、木香、神曲构成。主治七疝。功能行气止痛。
3、《医学心悟》橘核丸,由橘核、山楂、川楝子、香附、荔枝核、小茴香、神曲构成。功能行气止痛。主治痃癖、癓瘕。
【附方】:茴香橘核丸(《全国中药成约处方集》),本方加茴香构成。功能软坚消肿,行气止痛。主治小肠疝气,睾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或痛引脐腹。
天台乌药散
【方源】:《医学发明》
【组成】:天台乌药12克,木香6克,小茴香6克,青皮6克,高良姜9克,槟榔9克,川楝子12克,巴豆70粒。
【用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冲入适量黄酒服。
【功效】: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凝气滞,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
【方解】:方中乌药辛温,入厥阴肝经,既行气疏脉,又散寒止痛,为主药。小茴香温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共为辅药。更以青皮调气疏肝;木香行气止痛;槟榔质重下坠直达下焦,化滞破坚;川楝子与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可减少川楝苦寒之性,增强行气破结之功,均为佐药。诸药配伍,使气滞得疏,寒凝得散,肝脉调和,则疝气、痛经、瘕聚等病症可愈。
【按语】:本方以少腹痛引睾丸、苔白脉迟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腹股沟斜疝、睾丸炎、慢性附睾炎、脘腹痛、带下病、虫积痛、痛经等病症。如寒邪较重,加肉桂、吴茱萸;气滞较甚,加橘核,荔枝核;气虚,加黄芪、党参;中气下陷,加柴胡、升麻;肾阳亏虚,加干姜、附子。
本方辛散温通力强,实热症者不宜使用。方中巴豆不宜直
接投入使用,以免引起腹泻,甚至引发中毒。
神仙沉麝丸
【方源】:《苏沈良方》
【组成】:没药、血竭、沉香、麝香、朱砂各30克,木香15克,甘草60克。
【用法】:分别研为细末,熬甘草为膏,和匀,为小粒丸。姜盐汤送下。
【功效】:理气导滞,活血止痛。
【主治】:治疗一切气痛不可忍者。
【方解】:本方对于由于气滞而导致的各种疼痛均有良效。临床上可用于各种软组织挫伤及骨折疼痛等。方中没药,血竭、沉香、麝香、朱砂芳香行气,活血止痛;木香、甘草理气导滞。诸药共奏理气导滞,活血止痛之效。
备金散
【方源】:《沈氏尊生书》
【组成】:香附120克,当归尾36克,五灵脂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瘀。
【主治】:肝气郁结,瘀血阻滞所致崩漏不止,或经行腹痛,及产后恶露不净。
【方解】:本方中香附疏肝行气,当归养血和血,取其尾者,专攻行瘀活血。五灵脂入肝经血分,通利血脉,散瘀止痛。三味相配,使郁结得开,瘀血得化。
【按语】:本方以小腹胀痛、刺痛、月经血色紫黯、血块夹杂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盆腔炎、崩漏、产后恶露不净、胃脘痛等。如见瘀血停滞,月经后期量少者,合四物汤以养血和血;腹痛者,加蒲黄、乌药、延胡索;精血过多、恶露不净者,加益母草、莲房炭、茜草。
调中顺气,开胃进食。主伤冷,胸膈噎塞,吞酸
大橘皮丸
【处方】 陈皮4两,肥生姜3两,丁香半两,人参2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调中顺气,开胃进食。主伤冷,胸膈噎塞,吞酸。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姜汤嚼下,不拘时候。
【摘录】 《鸡峰》卷十二
湿热内攻,心腹胀痛,小便不利,大便泄泻,水肿
大橘皮汤
【处方】 赤苓、橘皮、槟榔、茵陈、泽泻、木香、川朴、猪苓。
【功能主治】 湿热内攻,心腹胀痛,小便不利,大便泄泻,水肿。
【摘录】 《麻症集成》卷四
湿热内甚,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滑泄及水肿
大橘皮汤
【处方】 橘皮1钱半,厚朴(姜制)1钱半,猪苓1钱2分,泽泻1钱2分,白术1钱2分,槟榔1钱,赤茯苓1钱,陈皮1钱,半夏1钱,山楂肉1钱,苍术1钱,藿香1钱,白茯苓1钱,木香5分,滑石3钱。
【功能主治】 湿热内甚,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滑泄及水肿。
【用法用量】 水2钟,加生姜3片,煎8分,食前服。
【摘录】 《准绳·类方》卷二
小半夏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9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痰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痰饮呕吐,反不渴,以及呕吐谷不得下,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方中半夏化湿除痰,和胃降逆,为君药。生姜既制约半夏毒性,又增强温中和胃止呕作用,为臣药。两药相配,达化痰和胃止呕作用。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呕吐症。方用半夏化湿除痰,和胃降逆;配以生姜既制约半夏毒性,又增强温中和胃止呕作用,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胸痞脘闷、呕恶、苔白不渴,为其辩证要点。
临床如见脾胃虚寒,加附子、干姜、丁香、吴萸;胃火上逆,加山栀、黄芪、竹茹;饮食积滞,加山楂、神曲;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石斛、芦根、枇杷叶等。
【附方】:1、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本方中生姜改用生姜汁构成。功能开胸散结,降逆化痰。主治胸中似呕非呕,似喘非喘,似呃非呃,烦闷不爽。
2、半夏干姜散(《金匮要略》),本方去生姜易干姜构成。功能降逆化痰,散寒温胃。主治干呕吐逆,或呕吐清涎。
3、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本方加茯苓构成。功能和胃降逆,止呕化饮。主治胸脘痞闷,痰饮上逆呕吐,头晕心悸等。
4、干姜半夏人参丸(《金匮要略》),本方去生姜,加人参、干姜构成。功能降逆止呕,温中补虚。主治妊娠及脾胃虚寒所致之呕吐。
5、大半夏汤(《金匮要略》),本方去生姜加蜂蜜,人参构成。功能补胃,降逆止呕。主治胃气虚弱,反胃呕吐,精神疲惫,大便燥结。
乌沉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乌药300克,沉香150克,人参90克,甘草13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9克,日服3次,饭前空腹时温开水送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各药常规剂量酌情增减。
【功效】:行气散寒,温中补虚。
【主治】:中虚寒滞,胸腹胀痛,绵绵不休,喜暖喜按,甚则呕吐;或寒疝腹痛,或经行腹痛,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本方中乌药行气消胀,温散脾寒,沉香温中降逆、理气止痛、合为主药。人参益气调中,为辅药。甘草既和胃调中,又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散阴寒,行气滞,补中虚之功。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中虚有寒,气机不畅所致的胸腹胀痛、恶心呕吐之症。方用乌药行气消胀、温散脾寒,沉香温中降逆、理气止痛,合以人参补气调中;共奏行气滞、散阴寒、补中虚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痛、喜暖喜按、恶心呕吐、舌淡苔白,为其辩证要点。
【附方】:1、乌沉散(《瘴疟指南》),本方去人参、沉香、加香附构成。功能行气止痛。主治心腹刺痛,瘴疟。
丁沉透膈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丁香45克,沉香23克,白术60克,香附30克,人参30克,砂仁30克,麦檗15克,肉豆蔻15克,白豆蔻15克,木香15克,青皮15克,甘草45克,半夏8克,藿香23克,厚朴23克,神曲8克,草果8克,陈皮23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每12~15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日服2次。亦可用饮片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情增减。
【功效】:降逆和中,健脾燥湿。
【主治】:中虚气滞湿阻之反胃,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吐后即觉舒服,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弱。
【方解】:本方中丁香,半夏、沉香、藿香行气降逆,温中散寒,为君药。厚朴、草果、砂仁、肉豆蔻、白豆蔻、燥湿理气;木香、香附、青皮、陈皮行气散满,合为臣药。白术、人参、炙甘草、大枣健脾和中;神曲、生姜、麦檗消食和胃,合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行气、燥湿、降逆、补脾、和胃之功。
【按语】:本方以食后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吐后即觉舒服、全身疲乏、肢体沉重、舌淡苔白腻、脉濡弱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幽门痉挛或梗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憩室、胃部肿瘤等。
本方药多苦温香燥,易耗气伤津,久吐伤津、气阴两虚者,不宜单独使用本方。
【附方】:丁香透膈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本方加茯苓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相同。
木香顺气丸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木香30克,枳壳30克,陈皮30克,香附30克,槟榔30克,苍术30克,砂仁30克,厚朴30克,青皮30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研末,为丸,每服9克,温开水送下,日服2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增减。
【功效】:理气化湿,消食除胀。
【主治】:气滞不舒,胸隔痞满,两胁胀痛,饮食无味及停食积聚等,苔薄白腻,脉弦细。
【方解】:经云:留者行之,结者散之。木香气芳香而辛散温通,擅长调和宣泄,行气止痛;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善治气结为病,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共为主药。青皮、陈皮、苍术、厚朴皆为辛甘温之品,理气疏肝,散结破积,为辅药。枳壳、槟榔苦泄辛散,破气除胀,消积导滞;砂仁善化湿行气,为醒脾和胃之良品;生姜将气和胃,共为佐药。肝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消食除满,行气止痛之功。
【按语】:本方以胸闷脘胀,苔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不完全性肠梗阻、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腹部手术后肠麻痹、肠胀气等。
【同名方】:《杂病源流犀烛》木香顺气散,由陈皮、乌药、青皮、香附、半夏、枳壳、木香、厚朴、砂仁、干姜、肉桂、炙甘草、生姜构成。功能行气温中燥湿。常用于气厥醒后的调理。
【附方】:木香顺气汤(《医学发明》),本方去香附、枳壳、槟榔、甘草、砂仁、加益智仁、泽泻、茯苓、干姜、吴萸、半夏、当归、柴胡、升麻、草豆蔻构成。功能理气畅中,和胃燥湿。主治浊气在上,腹胁胀满,胸隔痞闷。
伤寒呕哕,胸满虚烦不安。伤寒汗下后胃虚者
大橘皮汤
【别名】 人参汤
【处方】 橘皮1两,甘草1两(炙),生姜4两,人参2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伤寒呕哕,胸满虚烦不安。伤寒汗下后胃虚者。
【用法用量】 人参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注意】 忌海藻、菘菜。
【摘录】 《外台》卷二引《深师方》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心中大烦,骨节苦痛,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入;亦主手足冷,呕哕。吐利后,胃中虚,膈上热,咳逆
大橘皮汤
【处方】 橘皮1两半,生姜2两,枣24个,甘草半两,人参1分,竹茹半两。
【功能主治】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心中大烦,骨节苦痛,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入;亦主手足冷,呕哕。吐利后,胃中虚,膈上热,咳逆。
【用法用量】 橘皮汤(《济生》卷二)、橘皮竹茹汤(《得效》卷四)。
【摘录】 《伤寒总病论》卷二
感湿面肿上喘
大橘皮汤
【处方】 滑石9钱,炙甘草1钱半,木香1钱半,槟榔1钱半,陈皮3钱。
【功能主治】 感湿面肿上喘。
【用法用量】 上分2帖。水煎服。
【摘录】 《赤水玄珠》卷七
匀气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丁香60克,檀香60克,木香60克,白豆蔻60克,藿香240克,甘草240克,砂仁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9克,日服2~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行气消胀,温中降逆。
【主治】:脾胃气滞不匀,胸隔痞闷,脘腹胀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噎塞不顺,苔薄白腻,脉弦等。
【方解】:本方中丁香、木香、檀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为君药。藿香、白豆蔻、砂仁芳香悦脾、行气降逆,为臣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佐使药。全方集芳香行气降逆之品于一剂,共奏行气消胀,温中止呕之功,使气匀行,胃和降。
【按语】:本方以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苔薄白腻、脉弦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小儿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如见饮食停滞,加槟榔、麦芽;脾胃虚弱,加黄芪、党参;兼外感伤寒,加防风、葱白;暑热夹湿者,加黄苓、黄莲;脾肾阳虚者,加干姜、附子。
【同名方】:1、《医学入门》匀气散,由人参、白术、茯苓、青皮、白芷、陈皮、乌药、甘草、木香构成。功能行气健脾。主治小儿气滞,痘出不爽,及肉腠厚密身痛。
木香流气饮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60克,陈皮1000克,厚朴500克,青皮500克,甘草500克,香附500克,苏叶500克,人参120克,赤茯苓120克,木瓜120克,石菖蒲120克,白术120克,白芷120克,麦门冬120克,草果仁180克,肉桂180克,莪术180克,大腹皮180克,丁香皮180克,槟榔180克,木香180克,藿香180克,木通250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行气调中,健脾化痰。
【主治】:诸气痞滞,胸隔胀满,呕吐少食,腹胁刺痛,痰嗽喘急,面目浮肿,忧思太过,怔仲郁结,聚结胀痛。
【方解】:本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和中调胃;木香、厚朴、香附、青皮、苏叶、丁香皮、大腹皮、槟榔、藿香理气宽中;半夏、木瓜、陈皮、石菖蒲、草果化痰散结行气利湿;莪术活血化瘀;肉桂散寒温,木通利湿;大枣、生姜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行气调中,健脾化痰之功。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气滞,痰湿内结,或水湿停蓄等症。方用人参、茯苓、白术、健脾和中、木香、槟榔、厚朴理气宽中,合以半夏、陈皮化痰散结,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胸腹胀满,呕吐泛恶,面目浮肿,为其辩证要点。
【同名方】:
《外科正宗》木香流气饮由当归、川芎、紫苏、桔梗、青皮、陈皮、乌药、黄芪、茯苓、枳实、防风、白芍、半夏、甘草、大腹皮、木香、槟榔、枳壳、泽泻、生姜、大枣构成。功能行气化瘀止痛。主治流注瘰疬。
【附方】:
1、 十全流气饮(《外科正宗》),由陈皮、赤茯苓、川芎、乌药、当归、白芍、青皮、香附、甘草、生姜、木香、大枣构成。功能疏肝理脾,消肿散结。主治气结积聚,肝郁伤脾、瘿瘤。
2、 流气饮子(《全方指迷方》),由紫苏、当归、青皮、芍药、乌药、茯苓、桔梗、黄芪、半夏、枳实、甘草、防风、橘皮、川芎、木香、槟榔、生姜、大枣构成。功能化湿畅中,理气和血。主治气攻肩背胁肋,走注疼痛,及痞胀喘满,浮肿脚气。
3、 廿四流气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去菖蒲、藿香、加沉香、大黄、枳壳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相同。
增损流气饮(《张氏医通》),由半夏、赤茯苓、甘草、陈皮、木香、香附、苏叶、槟榔、大腹皮、桔梗、枳壳、肉桂、人参、厚朴、生姜、大枣构成。功能行气散满,利湿消肿。主治胸脘痞满,气滞郁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
芩连橘茹汤
【方源】:《中医治法与方剂》
【组成】:黄芩9克,黄莲3克,焦栀9克,竹茹12克,陈皮12克,半夏9克,吴茱萸3克,石斛12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频服。
【功效】:清热疏肝,调中降逆。
【主治】:妊娠呕吐,头晕目眩,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中黄莲、黄芩、栀子清泄肝胆,白芍柔肝平肝,吴茱萸疏肝达气,诸药配伍,使肝气柔顺,不致横逆犯胃。吴茱萸性虽辛热,但配在清热药中,则辛热之法去而调气降逆的作用依然存在,此即去性取用之义。陈皮、半夏、竹茹调中降逆,止呕和胃;石斛养胃生津、防止吴茱萸、半夏辛热伤阴,使其有利无弊。诸药配伍,共奏清热疏肝,调中降逆之效。
【按语】:本方以头晕目眩、妊娠呕吐、苔黄、脉滑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妊娠剧呕、放化疗后副反应、神经性呕吐、慢性胃炎等。如脾湿内盛,舌苔厚腻者,去石斛,加茯苓、砂仁、白豆蔻。
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大橘皮汤
【处方】 橘皮1两(去白),木香1分,滑石6两,槟榔3钱,茯苓1两(去皮),木猪苓(去皮)半两,泽泻半两,白术半两,官桂半两,甘草2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加生钱5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
【摘录】 《宣明论》卷八
温化湿热。主湿温初起,湿重热轻,或湿遏热伏
大橘皮汤
【处方】 广陈皮3钱,赤苓3钱,飞滑石4钱,槟榔汁4匙(冲),杜苍术1钱,猪苓2钱,泽泻1钱半,官桂3分。
【功能主治】 温化湿热。主湿温初起,湿重热轻,或湿遏热伏。
【各家论述】 湿温初起,如湿重热轻,或湿遏热伏,必先用辛淡温化,始能湿开热透,故以橘术温中燥湿为君;臣以二苓、滑、泽,化气利溺;佐以槟榔导下;官桂为诸药通使。合而为温运中气、导湿下行之良方。
【摘录】 《重订通俗伤寒论》
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泻
大橘皮汤
【处方】 橘皮(三钱),滑石(四钱),茯苓(一钱半),木香、槟榔、猪苓、泽泻、白术,各一钱,官桂(半钱)、甘草(三分)。
【功能主治】 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泻。
【用法用量】 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