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程派学张派前建议学学梅派
(文章来自网络,作者不祥)
现在的时代,要想学好戏也不难,传媒的多样,可以找到各种的资料。但由于个人的天分,条件,用心,勤奋等各种原因,习学者学习出来就是各种样子。
由于初学的人,以自己的爱好为标准,没有按照真正的标准去习学,所以,造成了学的东西有很多的毛病。但作为个人来说,他会在很长时间内不知道,几年后,随着他的艺术修养的提高,他会漫漫察觉,但很多的毛病以很难改了。所以,专家就要求我们,学戏要选对流派,还要打好基础。如果大家到票房或UC里听听众多程迷张迷的演唱就会发现,许多的东西,他所表现出的毛病,都是一些基础的东西没解决好,生搬硬套的去模仿某个流派的一些好象是特点,但这是两面性的,他的毛病也在里头。
那么作为学习的人学程张为什么还要学学梅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基础的问题,梅派中庸平和,唱腔讲究,没有太离谱的怪腔,“合适”是他创唱腔的一个宗旨。作为旦角戏,好象梅派和程派;张派不沾边。但初学的人先学梅派就会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这就如同写字一样,先学正楷,在学行书,不然是学不好的。
大家知道,程先生,张先生都是梅先生的弟子,他们在自己所创流派中有很多梅的因素在里头的,只是他们以化到自己的东西里头了,不易察觉了。
其次,针对一些初学者的毛病,要是先学梅派就不会出现了。比如:有些程派迷学程先生老年或赵先生老年的大粗嗓子,就是没明白人家是由于岁数的原因造成的嗓音而不是就是那种嗓子,因为程派同样要讲“珠圆玉润”的,但他和梅有区别,他要在含蓄上找感觉,由于个人性格不同,嗓音的不同,他们对唱,及嗓音的运用是大不同的,梅先生高音低音都是不去卖弄的,大家听他的,《三娘教子》,也有楼上楼的唱法,(就是高音翻高音)但给人的感觉还是悠扬,不亢燥。而程先生的高音低音反差对比就和梅派很是不同,程先生多走中低音,他的字头长,字头一长,字就好象含蓄的多了。他的高音运用同样十分出色,大家听1947年的《骂殿》‘一声高骂’;老年《抗婚》的“山伯兄”力度,和高音运用的功力是惊人的。那么张先生高音低音反差非常大,这可能是张先生的嗓子好的原因,就创出那样的腔来的吧。
还有程票有的唱的软塌塌的,嘴里含含糊糊,以为这就是程的唱法,殊不知这又歪解了程的唱法了,还是把程先生晚年由于嗓子造成的唱念当做了唱程的标准。(指有些人唱的含含糊糊)还有程票有的唱的软塌塌的一点力量也没有,就是没理解,程的东西是“刚柔相济;绵里藏针”的在他好似柔,软的腔里却暗含这锋芒,他好似的柔软又有很刚的腔对比在里头。
现在好象没有一个程派的演员能做到“绵里藏针”;(好象新先生,王先生还好点。)但比程先生还是有距离的。
张派的学习者普遍没学好张的全部,(包括专业的)好的也只继承了一部分。(关于这个话题另文在谈)
张派的学习者的毛病有这几条:不讲究字,或咬字过重,开口大喊,不注意共鸣,不讲技巧,唱如寡水,卖弄嗓子,不注意感情剧情。另外,唱念做表过火也是有些演员的弊病。这也是一些人上来就学张,造成对张派演唱的一种误解。同样,建议学学梅派就会避免出现这些情况。
(不讲究字,其实张派对字以不象梅,程那样讲究湖广音,中州韵了,他多在唱的旋律上找齐,有些腔为了保腔的好听,字实际上是倒的。张先生的东西,上口字多唱念,京音,团字音多;尖字少。)
其实,张吸收的好多东西,出处是梅,程里的东西,不是有人说:张是用亮嗓唱程派吗。有人说学张前先学梅,学梅是学张的基础是有道理的。学好梅再学程,张不容易落毛病。
程为骨,梅为髓,髓满而骨硬;没有程砚秋的境界,学程得形,没有梅兰芳得境界,学梅得肉。能得行肉,即便行尸走肉,俺也甘心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