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一个当年的十大富裕国家,是如何把自己折腾成破落户的

俗话说,不作不死,就有那么个曾经是十大富裕国家之一的国家,通过一番骚操作,硬生生地把自己从第一世界整成了第三世界,如愿以偿地过上了守着金山吃窝头的幸福日子,这就是两次濒临财政破产的南美国家阿根廷,一个以金属银为国名的“银色国家”,一个现代只能以足球和探戈闻名的神奇国度。

曾几何时,其实也不远,也就是一百年前的20世纪初吧,如果你在欧洲的街头走一走,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人说一个人有钱的时候,语言是这样描述的:他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

是的,你没有听错,那个时候,阿根廷人就是世界富人的代名词,就像今天的漂亮国人一样,绝对是人们羡慕的存在。

那个时候的许多国家,日子都不好过,人民活命都要看运气,离富裕那就更远了,最起码还差一个孙悟空筋斗云的距离,而此时远在南美的阿根廷人,就已经是富人的代名词了,可见那个时候阿根廷的富裕程度。

彼时的阿根廷,也是欧美移民的梦想国度。那么,它为什么那么富裕呢?而且还是让傲娇的欧洲人都羡慕的那种程度呢?

20世纪初的阿根廷,其实并不简单,有着大约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的广袤国土,也是世界国土面积第八大的国家。阿根廷这么大的国土面积,可不像某些中东国家那样大部分都是大沙漠,反而拥有数量惊人的白银、石油、森林、铜矿与海洋资源。占全囯总面积四分之一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这么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均到其仅有4000多万的人口,那就相当可观了,仅人均可耕地一项,就是美国的两倍。

可以说,当时的阿根廷,是美洲乃至整个西半球前景最好的国家之一。

改革开放,历来是一个国家富裕强大的不二法门,当时的阿根廷之所以能够富裕,一样得益于其实行的开放政策。

一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矛盾纷繁复杂,它们围绕着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欧洲大陆,就像一个装满了火药的铁桶,随时都可以因为一个意外的火星点燃爆炸。

而当时的阿根廷,不但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且周边几乎没有天然的敌人,安全环境优越,用世外桃源来形容也不为过。

在这样的基础上,阿根廷实行了自由开放的经济政策,一下子吸引了大量的欧美移民。他们带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离开纷争不断的大陆,不远万里来到了阿根廷。

这些移民给阿根廷带来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极大地促进了阿根廷的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

阿根廷大幅度增加的粮食和肉类产量,不但满足了本国人民的生活需求,大量的农产品出口,更是为本国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这个"银色国家"正迎来一个金色未来,而这正是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共同的观点。

果然,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很快得到了数据的验证。

1908年,阿根廷人均收入全球排名第七,超过了德国、加拿大和荷兰,这个时候,许多欧洲人移民选择的首选地不是美国而是阿根廷!不可思议吧?当时就是如此,这也是阿根廷97%人口都是欧洲移民的原因之一。

而到了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达到了惊人的3797美元,高于法国的3485美元和德国的3648美元。而此时阿根廷的GDP是美国的80%,而人均GDP就和美国不相上下了。

好在那个时候,美国人还没有具备打压GDP超过美国70%的国家的实力,要不然,那个时候美国首要对付的国家就是阿根廷了吧。

这个时期,是阿根廷历史上最为高光的时候,“他就像个阿根廷人一样富有”就是当时欧洲街头形容富人时流行的一句话。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阿根廷,拥有水、天然气和石油等似乎无尽的原料和地下资源,发达的畜牧业和农业使其被称作“世界的肉库与粮仓”,通过向战乱中的欧洲出口肉类、谷物和皮革,阿根廷的年度经济增长高达5%,GDP更是位居拉丁美洲第一,国民人均收入也在全球前列。

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被称作“南美洲的巴黎”的灯红酒绿的世界。

可以说,这时的阿根廷,具备了那个时期繁荣国家的一切特征。

这个时期的阿根廷经济基础非常的好,打下的底子,甚至到了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然领先于日本,与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大致相等。

这个阶段的阿根廷人过着十分豪横的生活,有钱人坐拥规模庞大的工厂、阔气的别墅,他们在世界各地尽情消费,世界奢侈品市场上,阿根廷人的影子,络绎不绝。

那么,曾经万人向往的阿根廷,究竟为什么会一步步地走到今天这种落魄的地步呢?

阿根廷衰落的原因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对错误的恶性循环。

首先,是成也萧何败萧何,阿根廷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其准确定位了符合当时情况的产业政策,那就是大力发展扶持农牧业。

定位农牧业,既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也是阿根廷自身资源特性决定的,政策对头,发展就不是问题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尤其是欧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也促进了武器装备科技的快速发展,这在客观上同样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的威力在战争中得到了显著的展现。

一战结束后,先进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开始全面转向工业化,虽然因为投资巨大,初期效果不是很明显,但却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那些老牌工业强国之所以强大的因素之一。

反观阿根廷,由于一开始就尝到了农牧业给该国经济带来的甜头,在经济政策上,出现了固守农牧业的保守思维,没有使其产业及时向工业化转型。

阿根廷的工业化进程,和那些早期进入工业化的国家来说,总体上慢了一拍。工业化强国对上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至少在经济实力上是处于降维打击的实力地位,这直接导致阿根廷赖以生存的农牧业产品的出口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阿根廷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历史性的大危机已经毫无征兆地降临在阿根廷人的头上。

1914年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严重威胁了作为波斯湾石油运出的必经之道之一的麦哲伦海峡的战略地位,通过麦哲伦海峡的船只大幅度减少,这也导致阿根廷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过境费大幅度锐减。

到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终于爆发,阿根廷的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失败。为了摆脱危机,阿根廷政府不得不放弃阿根廷放弃自由经济政策,转而实行工业自主化的政策,也就是说要转型发展工业化了。

如果阿根廷人能够耐着性子,过几年苦日子,待工业化进程赶上来以后,还是有可能摆脱困境的。

但这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对已经习惯了经济繁荣与高消费的阿根廷人来说,绝对是不可接受的,于是,动乱的情绪就慢慢地滋生了。

1930年9月,何塞·费利克斯·乌里武鲁在军事政变中推翻了当时的伊波利托·伊里戈延为总统的自由政府,阿根廷军政府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而这,也是阿根廷从辉煌走向衰败的开始,经济危机下的恶性循环开始在阿根廷上演。

经济形势不好,人民不满,政府信任度下降,军事政变,军政权执政,经济萧条,军政府下台,这样的政治喜剧在阿根廷轮番上演,政治动荡,就这样成为阿根廷政治经济社会的主旋律。

严重的政治动荡,导致经济政策朝令夕改,这又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改革的动力,阿根廷甚至差一点因此陷入内战。

再强大的经济体,也架不住这样的折腾,期间经历了两次财政危机的阿根廷,不得不从发达国家的行列,掉入到了发展中国家集团。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1982年发生的马岛战争,阿根廷人失败,让其仅有的国力也几乎消耗殆尽,这导致一直在阿根廷政治生活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军政府在1983年垮台,以后再也没有能力施行军事统治,但它给阿根廷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实际上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的。

通货膨胀,债务危机,信用低迷,依然是压在阿根廷人头上的三座大山,一时半会儿可挪不开。

和曾经的辉煌相比,落差很大,但阿根廷人已经无可奈何了。那句曾经的“他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的话语,现在看来,更像一个莫大的讽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