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杂谈系列(1)——红山阴线内“非”字纹探讨(修訂2.0)

在出土的红山玉器中,有一种阴线,底部有很多径向的细纹。业内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专用词:“非”字纹(在这里谢谢网友“阿汤”)。这种带“非”字纹的阴线,在红山玉器里很多,良渚也有相似的,一直延续到战汉。大多数应该是加工留下的痕迹。比较特殊的是下面是三件红山出土玉器。

很多人专家对这些“非”字纹进行了研究,尚没有定论。很多人認為是,破料打孔时留下的痕迹。最有影响的是台北故宫研究院邓淑萍所著“古玉新诠”书中,所表达的观点。看下图:

邓研究员所说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这种结论对不对呐?就这只鸮来说,可能对的。但不能解释所有的“非”字纹。也就是说:不能说所有“非”字纹都是这样形成的。

我们分析分析下面这一件。一定会有崭新的看法(几张不同角度,不同光线的照片)。

因为是博物馆的藏品,不能上手,仅能从照片上做一点简单分析:

一、在大阴线内23条细纹。每条细纹宽约0.1公分(参照尼龙线)。每条细纹误差不到0.03公分。

二、每条细纹之间距离约0.5公分。特别是下部三分之二,几乎均等。

三、每条细线的深度,目测也是相当均匀。

四、每条细线的平行度也是相当平行。

请玉雕老师和做过机加工的老师或了解机加工的老师仔细观察这些细节。这点非常重要!!!

下面挑出两处重点分析(黄圈1、2)

五、角a1=110度;角a2=100度。

六、角b1=65度;角b2=50度

在上述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沿着蓝色箭头方向,用解玉砂打出这样痕迹的孔吗?显然不能!!

1、不可能留下粗细均等、间距均等、深浅均等的痕迹。对!绝对不了能!!

2、不可能留下两条细阴线之间,这样宽的平台。对!绝对不可能!!

3、不可能留下角a1、角a2这样小的角度,角b1、角b2这样大的角度。

4、两条细阴线之间平台也不可能如此平整。

5、另外,通常角a1、角a2的角度大于(180度-角b1、180度-角b2)的角度。也就是说:不应该是锯齿状的,更不应该是倒锯齿状的。

6、细线两边和大阴线缺乏过渡的变化。

真正的孔道是啥样的?加工痕又是啥样的?请您看看下面馆藏孔道。如果还有争议,自己打一个孔,就明白了。

上面的图是馆藏(我不喜欢引用馆藏。但有人只认馆藏)。我们目测孔道:阴线粗细不等、间距不均,深浅不一;阴线和孔壁边缘也不清晰。孔内加工痕之间更找不到一处“平台”。这恰恰是打孔留下的最自然的痕迹。这样的“非”字纹和上面我们所讨论的第一张“非”字纹大不一样

所以,我的结论是:这不是钻孔留下的“非”字纹。这是人为的,有意的,专加工出来的“非”字纹!!!

呵呵,结论有点雷人,是吧?

人为加工这样为啥?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说起来又是一大堆。时间还长着泥,慢慢聊。

下面看个极端例子。可惜不是馆藏,但,是大开门滴!!

(最后特别感谢高枝福先生提供的资料和帮助)

下面提供几件红山玉器。观察一下一般“非”字纹的表现。这些既不是开料时孔钻留下的,也不是人为加工的。

下一篇:收藏杂谈系列(4)——红山阴线内“非”字纹探讨(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