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考上大学当了官,向村长报喜,却被村长...
男子考上大学当了官,向村长报喜,却被村长从家族中除名,还强迫他把小儿子过继给有4个子女的堂兄。村民都觉得村长很过分。5年后发生了一件事,让村民对村长感激不已。
顺治十五年,朝廷开科选士。海宁的陈绍尚高中进士,被皇上钦点为湖州七品知县。
绍尚向族长若水报喜,族长说:“陈家生活富裕,安居乐业,你一定要去做小小七品官吗?”
“入仕为官,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族长您不也是走的这条路吗?”
“你真想去做官可以,不过你得把小儿子过继给堂兄抚养。”
“我是家中独子,只有两个儿子,小儿子不满两岁,堂兄家中有四个子女,您为啥要让我把小儿子过继给堂兄?”
“你今晚就把这事办了。”
绍尚想不通,但族长是明朝天启三年的进士,年纪轻轻就在前明朝中为官。崇祯年间是工部员外郎器重的下属,因得罪权贵,被罢官。
他虽然罢官归乡,可威望仍在,被推举为一族之长。绍尚不满,还是将小儿子过继给堂兄。
第二天族长召开宗族大会,宣称绍尚被朝廷任命为七品知县后,傲慢无礼,有违祖训,将绍尚除名。从此除了过继给堂兄的小儿子外,绍尚一家与陈氏家族再无瓜葛。
若水把他轰出会场,又把绍尚被家族除名之事,呈报县衙登记备案。族人觉得族长做得过分。
绍尚带着家人到湖州赴任去了。一连几年,绍尚一家与陈氏家族再无来往。五年后绍尚为官的湖州乌程,发生了“《明史辑略》案”。
湖州商贾庄允城出巨资邀请众多名士,编纂《明史辑略》一书。绍尚没有参与编修,但因他在湖州为官,也被允城将其姓名刊刻在编修人员之列。
书中有个地方触怒了当朝权贵,他细查之后,得知《明史辑略》中还有违逆忌讳的文字时,奏明皇上。
康熙年幼,辅政大臣们对前明的鸿儒名士十分忌惮,借小皇帝之名,大兴“文字狱”。《明史辑略》卷首上所列编修人员,全部被杀,诛连九族。
绍尚被满门抄斩,只有过继给堂兄的小儿子幸免于难。陈氏家族已把绍尚逐出族群,并在县衙备案,整个家族才幸免于难。
陈氏家族悲伤不已,他们钦佩族长有先见之明:若不是他将绍尚逐出族群,强令其将小儿子过继给堂兄,不但危及家族,绍尚的血脉也将无法延续。
若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当年他“得罪”朝廷权贵,是有意而为之。李自成的百万大军攻陷平阳和太原,进逼北京,朝廷大臣建议崇祯皇帝急调吴三桂入关,带兵勤王保驾。
可吴三桂调动大军,需要一百万两银子的军费,国库中的银子已不足四十万两。大臣们劝皇上拿出私银暂充军费,崇祯皇帝居然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让群臣募捐。
“皇银内帑”存放于“节慎库”中,有工部员外郎负责管理。若水作为员外郎最亲信的属下,知道“皇银内帑”有白银三千万两、黄金一百五十万两。
崇祯皇帝吝啬、糊涂至此,他深感明朝气数已尽,自己无力回天,又不愿做皇帝的殉葬品,故意冲撞上司,得罪权贵,从而“罢官解职”得以全身而退。
族人无不为族长深谋远虑、明哲保身的智慧折服。很多人教育子女,专事农桑,不再读书做官。
康熙二十二年,陈氏家族又出了一个进士,并被钦点为太仓七品知县。他是绍尚的小儿子陈仕茗。
仕茗找到老族长若水,请求将他从族谱中除名,以免自己将来在官场上有什么差池,连累族人。族长没有将他除名,反而广邀当地官员,大摆筵席,以示庆贺。
老族长说,当年绍尚外出为官,满人初定天下,对前明鸿儒名士心存忌惮,稍有风吹草动,便找借口加害。他为防万一,不得不将绍尚除名;而今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稳定,满汉民族融洽,此时为官,前程无量。
族人对老族长的远见卓识,佩服得五体投地。仕茗赴任前,老族长将他请到家里。
若水说:“官场之上,自古以来永远充满权力的血腥和争斗。你知道我赞同你入仕为官的理由吗?”
“我自幼失去父母,独立意识很强,性格坚韧,具备在官场自保、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能力;而我父亲自幼生长在优越的家族环境中,学问虽好,但为人迂腐,性格懦弱,很难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立足。父亲即便不在'《明史辑略》案’中出事,早晚也会因其他事翻船。想必您当年就预料到啦。”
“你能想到这点,我很欣慰。陈氏家族声名显赫,自你爹出事后,众人都不愿子孙入仕,历经二十年的变迁,家族人才凋零,家业日趋没落,有违我的初衷!家族需要有人在官场出人头地,重振家族雄风。你一定要谨慎做事、清廉为官、造福百姓,族人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仕茗跪在族长面前,表示谨记叮嘱,不负全族人的重托!之后数十年,仕茗在官场不断晋升。陈氏家族再次成为名门望族。
故事改编自《族长的非常之举》。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环环想说,
族长知道陈绍尚在动乱的年代,会惹祸上身,把他从家族除名,还把他的小儿子过继给堂兄。康熙盛世,陈仕茗当了官,族长大摆筵席,以示庆贺。
族长审天下之时,度天下之势,睿智聪明,是个精明强干的人,如果他生活在现代,经商会赚得盆满钵满,成亿万千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