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二章:不言之教和光同尘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二章(法篇第六章)
不言之教  和光同尘
(原第56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注解】
1.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  '道'。
【释义】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都是拥有知识而智慧不足。有智慧的人明了因果,所以从因缘入手,把尖锐的消融,把纷乱的外相统一,把所有的闪光点归一,哪怕最微小的也不遗漏。智慧之人,同和一切,但内在又和所有人不一样,这种情形称之为玄同。
在玄同的境界中,不可因为得到了就亲近或疏远;不可因为得到了就利益或者为害;不可因为得到了就显得高贵或者低贱。正因为没有亲疏、利害、贵贱之分,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释意】
知者不言的两重境界:一是知道了对方的秘密,还假装不知道;二是知道什么时候不言,什么话不说、什么场合不说。每个人内在的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在一定阶段需要释放,让对方说话,让对方把能量充分释放与表达出来,而不要压抑这股能量。言者不知,知而言不知,是呈现的态度。对老子来说,行走坐卧都是言。此时此刻说与不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智慧的人在说话之前就已经知晓说话之后的结果了。所以圣人让情绪服务于我,而非被情绪带走。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动的,要用冲的方法,冲气以为和。道不固定,是达到目的的一个通道。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一章(法篇第五章)
知己不知  则无不知
(原第72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解】
1、知不知:知道自己不知,包括两种状态:一是认识到我们原来知道的并不是这样。我知道的部分我认可,但我不受它限制。二是知道还有未知的。不知代表着未知的未来,代表无限的可能性。
2、上:最好。
3、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都知道,也包括两种状态;一是把不知当作知,假知;二是不接纳自己不知。
4、病:患,祸患。
5、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一个病,名词用作动词,即“把……当作疾病”。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之所以没有如此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他们总是对此类问题保持警惕,所以他们才不会出现这类严重的问题。
【释义】
知道自己不知,就会敞开自己,接纳真正知的到来;明明不知,却以知自居,则是伪知,是病。所以,能知弱、守弱,是真正的大智慧。圣人之所以有大道,就是因为其“弱者道之用”,所以祸不及身。
【释意】
六祖有三次不同阶段的开悟体验。第一阶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六祖在一次卖柴的时候听到有人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到的。这个时候的悟是思想意识的悟,但没有体证。第二阶段:在拜访五祖之后,被安排去筛米,几个月后写下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名句。五祖问六祖筛米累不累?六祖回答:以心御物,而非以物御心,所以不累。这个时候六祖已经实证了空性智慧。但五祖依旧对六祖评价“尚未见性”。是夜,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感慨“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时候,六祖才真正的开悟了,因为真空中生出妙有。
(0)

相关推荐

  • 初读之六十:“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的辩析

    初读之六十:“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的辩析

  • 知天敬命不妄为

    叔本华说: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题记 知天敬命的基本要求是:尊天重地,赞化天地,道法自然,敬畏生命. 自古以来,东西方对天象和人事的关系就高度重视,这也许与人类最初的认知有关,却不乏生 ...

  • 《道德经》处世哲学: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立刻反击,你就输了

    说起<道德经>,道德经是老子毕生的经典哲学之作.老子最为道家的始祖,为后世提倡了"道"的典范. 对现如今来说,老子的"道"并不是道理那样简单,而是蕴 ...

  • 《道德经》:看透大千世界,以格局容纳芸芸众生

    <道德经>:看透大千世界,以格局容纳芸芸众生. 智小者,在评价或者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上,总喜欢锱铢必较,太过于斤斤计较,凡事都喜欢分个所以然来. 而智高者,则能够在万物之中,透过表象看本质 ...

  • 观《李小龙传奇》有感

    <李小龙传奇>是根据李小龙遗孀琳达所著<布鲁斯·李:只有我才了解的男人>改编,讲述了功夫巨星李小龙的一生的故事. 李小龙传奇终于被我看完了. 五十集的电视剧是比较长的.在看的过 ...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民篇第四章) 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原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解]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二章:非智治国德深乃顺

    <道德经新译>第十二章(国篇第三章) 非智治国 德深乃顺 (原第65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四十二章

    大家好! 现在是今天的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请大家给自己的心灵十分钟,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体会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的第42章,下面大家一起把这一章的原文 ...

  •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大如江海为而不争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国篇第七章) 大如江海 为而不争 (原第66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五章:大国下流各得其欲

    <道德经新译>第十五章(国篇第六章) 大国下流 各得其欲 (原第61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聚大国. ...

  • 道德经讲义-第四十二章 冲气为和-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二章 冲气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 ...

  • 道德经 | 德经·第四十二章

    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 ...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这一章可谓是最为精彩的章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来自本章,一个自上而下的法则. 先贴下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