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智慧
《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是很难展开的。我们都知道言有大小深浅之分,那些平实的话往往包含很深的道理,喋喋不休的言辞反而没有多少营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支配言辞的是知识或智慧的掌握程度。也就是说听一个人说话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慧水平。
上面是孔子自己描述自己一生的言辞,“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说自己15岁有志于学,志与学到底啥关系呢?不好说。“三十而立”,这个立字如何讲呢?也是讲不清楚,“四十而不惑”,不惑大概就是不糊涂的意思吧,但若追问对什么不惑?如何客服的不惑?真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猜测到的。“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个什么鬼?知天命知道哪些内容?也不是随便就能说清楚的。“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一种什么层次?为啥不是眼顺,怎么才能达到这境界?更不可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更难,这一条是孔子学问造诣的顶点,是经过前面的志学、不惑、知天命、耳顺等修炼而来,前面的那些我们尚且不懂,后面孔子七十岁时的进境更是摸不着头脑。
我们现在大学学的都是按照西方学术改造的学问。用西方的体系来体会孔子的这些话,只能说孔子所讲的这些志学、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与当下高深的物理学、化学、数学、文学,乃至政治学、教育学都没关系的。连同所谓的智慧学--哲学也不像。不逾矩怎能会是哲学呢?
孔子这段话似乎是说他自己,——说他自己的生活,说他自己的生命,说他自己这个人。大概可以说,他由少到老,从十五到七十,最关心、最努力、最着眼的的就是他自己个人的一身。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的再客观些,就是孔子他找到了了解他自己的办法。他的学问就是要自己了解自己,自己对自己有办法;而不是要自己不了解自己,自己对自己没办法。
进一步体会,他说“不惑”“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内容固然无法展开,可是我们约莫能猜出,在那节点,孔子的心里应该很通达,自己对自己很有办法,至少自己不跟自己过不去。我们当下的人,很多社会精英还经常抑郁,很多高学历的企业家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管不了自己,自己拿自己没办法。我们从当下物质高度发达的当下,和2500年的孔子对比,我们不难看到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己生活很顺适,自己对自己很有办法。这个意思不算乱猜,是完全能体会到的。
孔子一生都是致力于让自己生活顺适通达,敞亮明白的。历史上很多人,不管是目不识丁者还是学富五车者都是自己找麻烦,自己找不愉快,且往往都向外找解决的途径。孔子则完全不一样。
孔子的这套学问究竟是什么学问?《论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孔子夸奖颜回却是“不迁怒,不贰过”。我们分析“不迁怒,不贰过”:从字面意思可以知道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哲学不搭边。“不迁怒,不贰过”大概是说颜回个人生活上的事情。若进一步思考还是:研究他自己,了解他自己,对自己有办法。“不迁怒,不贰过”,说的直白些就是不跟自己闹别扭,自己对自己有办法。这样孔子学问是什么,从这“不迁怒,不贰过”中似乎可以得到证明。
根据日常经验我们知道木匠的好徒弟就是会作木工活的。裁缝的好徒弟就是最会缝衣服的。那么孔子的好学生,就是“不迁怒,不贰过”。
我们当下学的都是西化的学问,就是对外界的事物都很有办法,手机不用电线也能接受声音,有信号能看视频,地下看不见的石油、黄金、煤炭都能想法子看到。就连人体组积也能用x射线成像,连远在高空的月亮也能登陆,简直是上穷天际,下极地层,都有办法。就是对人自己没办法,不了解自己,安不下自己的心。能改天换地,能上天入地,就是对自己毫无办法。
实际上真正的智慧还是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智慧。说的再简单些就是要人的追求别眼睛向外寻找,外用是没有智慧的,除了野蛮就是杀戮,当把追求回返到自身的生命上来,让生命驱使智慧,而不是让智慧去奴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