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为何那样? │ 二十四节气中,“人气”最高的是哪个?
我喜欢的春天,是明媚朗润,是略带凉意的柔软春风吹得头发起舞,是走到了任何一处,都看到了新抽出的嫩芽,被阳光照耀到发出光。
而春雨,亦或四季的雨,都不是很让我欢喜。春雨里捎来了刺骨的寒意,仿佛回到了深冬的时日,一碗热汤才能回魂,但吃完晚饭打开房门,发现傍晚六点,天空还有光线,还能目视远方,又觉得这一切就像生命的河,它有可爱的时候,也有汹涌的时候。
春天的节气里,有两个是直接反馈气候情况的:雨水和谷雨。雨水节气往往都处在正月附近,最容易被人忽视,1996年的雨水恰逢正月初一,我想,那一年,应该是南方人相对绝望的一年春节(自己不喜欢雨,还强加给所有人这份厌恶情绪……)。我记得那时候生活的小县城,还没有多少爆竹燃放的限制,一到春节,全城的街道都变成了红色。其实,挺壮观的,我们在大年初一的上午出门,走在街上,有种踩红毯的傲娇。
但,如果这一日是雨水丰沛的情况呢?满地红色的鞭炮纸都被浸透了,踩一脚都能让自己含在嘴里一般疼爱的新鞋染上乌糟糟的硝石粉。我记得那年的春节,雨水瓢泼,整条街只有零星的几个行人偶尔掠过(那时候商业还没如今这般发达,春节的时候,街道会全然空净),只有家中的灯火辉煌在告诉自己,今天过年呢,可以不用写寒假作业啦!
小时候自然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倒霉”,好不容易过个年,竟然一直下雨,害我不能去公园玩。
坦白说,我觉得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名字,每个都很棒,从字面上就能感受其中古韵,唯独雨水是让我觉得最为平平无奇的。
看不懂的往往显得高级,我应该是学会“蛰伏”这个词才知道这个字怎么念,那时候应该已经高中了吧,我就是不太喜欢乖乖念书的中等生;
这个词特别美,仿佛能感受到其中干净的绿色,巴不得马上穿着棉布裙子戴上拉菲草帽立刻躺在草坪上吃三明治喝汽水;
自从被玛丽苏小说用做女主名字后,便自带一种矫情的色彩,当然,这个层面是我拒绝的,它就是纯纯粹粹、舒舒服服的一个节气名字,夏至,夏之至也;
我爱上白露是因为杜甫的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说到这句诗我就会泪水盈眶,2017年白露,我才真正认识了我的父亲;
虽然它也是明确的气候指向词,但按照白话用语习惯,会说降霜,但古人文艺,名词放在动词前,很酷有没有?有。
小满、芒种这些个词也是极有韵味的,而二十四节气中,“人气”最高的一个词是哪个?
答案是:小雪。
自古,雪便是祥瑞之物,国人取名中,小雪的“成名率”也成了最高,这在我们日常当中便可得见,身边总会认识一个叫小雪的姑娘,而电视剧里,时常有一个叫小雪的女主,肤白貌美人好心善,唇红齿白父母双亡。
绕回雨水,是因为名字开始就普通吧,也因为每年到来的时候,都徘徊在了元宵前后,往往都会被忽视(我并非否定雨水节气的重要性,只是单纯的阐述它的弱势)。但,2010年后,“雨”的“成名率”也高了很多,估摸着,是全球气候转暖了吧。
雨水这一天,一定会下雨吗?当然不一定。所有带着明确气候指向性的节气词,都不是固定在表达那一日必然怎样,毕竟节气这件事儿,地理位置及干扰因素太多了。但,不得不说,节气里的三候,可都是比较准确的(古时候也有针对没有按照节气三候一一出现时地忧虑,都是在说“如果没有,则有祸乱”,这个是另外的内容,下回细解),那么三候是什么?候是一个单位,量词,它是根据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一候为五日,三候则为十五日,三候后,迎来下一个节气(南北之间,三候的表征,也是有差异性的)。
举这次春分拍摄的例子,春分前一两日,雨水淋漓,寒气逼人,我想这个美妙的节气我估计得在湿润中拍摄,于是找了相对应的一首古诗,五代宋初的文学家徐铉的《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我很满意。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计划找一片濡湿的草地拍摄,愉快地睡去。醒来时,发现天光大爽,万里晴空,我惊叹春分真是很努力啊,驱散了连日阴霾,这一日展露出完美的仲春美景,像刚出浴的未成年少女,浑身散着天然的清香。
春分的三候是: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那么按照前面“候”的解释,至少是3月21日之后5日,第一声春雷才会到来,但如今的情况,和古时候是有时差的,今年春分,坐标闽中,16时28分,己亥年的第一声春雷便打响了。我和母亲正在院子里收衣服,天色一沉,一扫大半日的晴空,雷声惊梦,红楼落花流水。
春分后,雨泽充沛,还顺便倒起了春寒,我站在家门口,看着雨滴把院子地面的积水处打出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桃树枝随着风打颤,远山迷濛,有似穿着白纱衣,空气冷冽,我把衣服拉了拉紧,心中念了一句: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山 林 知 叙
S H A N L I N Z H I X V
-如果生活走不动了 你还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