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知识:助词(一)
三、助词
现代汉语的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了、着、过”)。文言里没有时态助词,所以这里所谓“助词”,即结构助词。结构助词是附加在别的词语前边、后边或一个句子的主谓之间,在句中起结构作用的词。文言里常用的结构助词是:之、者、所、是、见、被。“是、见、被”到第四章“文言的句法”里再谈,这里只讨论“之、者、所”。
(一)“之”的用法
第二章里说过“之”作代词,现在再来说“之”作助词。“之”作为助词有以下几种用法:
1.附加在词或词组后边,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定语。“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的一员好将。
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书·张衡传》)
——(张衡)虽然才能超过世上一般人,可是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
2.附加在一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这个句子不独立成句:或者只作全句的一个成分——主语、宾语、状语,或者是复句的一个分句。如: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隆中对》)
——我有了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孤有孔明”是完整的一句话,在主语“孤”和动词谓语“有”之间加“之”而取消了它的独立性,“孤之有孔明”是全句的主语。“鱼有水”也是完整的一句话,主谓之间加“之”而失去了独立性,“鱼之有水”是动词“犹”的宾语。
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大鹏迁徙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拍打着水面飞了三千里。“鹏徙于南冥”是个完整的句子,主谓之间加“之”而失去了独立性,在句中作状语。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
——就是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这是个复句。“我死”本来可以独立成句,中间加“之”表示语意未完,还有下文“有子存焉”。“我之死”是这个复向中的一个分句。
3.附加在主语和由“于、与”组成的介词结构之间,表示这个介词结构和主语连续,把停顿放在介词结构后边(有时用“也”字),“之”有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明显作用。如:
6.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韩愈:《进学解》)
——先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可说完美无缺了。不用“之”,介词结构“于为人”是动词,“谓”的状语(主语是“先生”)。这里用“之”改变了它在句中的地位——不是和“谓”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和“先生”一起充当全句的主语,因而突出了这个介词结构。全句的主语是“先生之于为人”。
7.君子之于爵禄也,有所辞,有所不辞。(《论衡·刺孟》)
——君子对于官爵和俸禄,有接受的,有不接受的。不用“之”字,“君子”是主语,“于爵禄”是动词“有”的状语;加“之”后,主语成了“君子之于爵禄”。
8.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贾谊:《治安策》)
——您同那些异姓诸侯王,不是亲自较量才能之后,才使他们臣服的。不用“之”,介词结构“与诸公”,是状语(主语是“陛下”)加“之”而改变了它在句中的地位——不是和动词“角”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和“陛下”一起充当全句的主语了。“之”有突出“与诸公”这个介词结构的明显作用。
4.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的后边,凑一个音节,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如:“公将鼓”(《左传·曹刿论战》),“怅恨久之”(《史记·陈涉起义》),“项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5.附加在前置宾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宾语提前。例见第四章里“宾语的前置”。
未完待续……
这里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起来,一起来读书养性。
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不提倡听书,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只靠“听”,能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