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山的传说
盘龙山原名马鞍山,位于米脂城北门外,是一座独立的土石山包,因其形似马鞍状而得名。山南麓原有明嘉靖年间建造的真武祖师庙,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次年派他的侄子李过返回家乡,将原马鞍山扩建为行宫,是年11月,闯王李自成率大军回故里祭祖,见行宫地势雄伟,虎踞龙盘,遂赐名"盘龙山"。
该山东傍饮马河,南眺文屏山,西临无定河,北依印台山。山上建筑自上而下依形就势,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整个建筑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等7部组成。楼台叠峙,亭殿交错,依山据险,构思奇巧,规模恢弘。
盘龙山上的建筑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先有李自成行宫,后有真武祖师庙。传说李自成兵败后,女真族入主中原,清廷下令铲除大顺朝全部遗迹,闯王故里的父老十分怀念这位家乡的英雄,不忍毁坏行宫,便抢先在启祥殿内塑了真武祖师泥像,将行宫改为真武庙,保存了行宫原有的规模。先有祖师庙还是先有行宫,成为后世又一个争论的话题。
行宫建好后,李自成准备回乡祭祖,可是走到绥德四十里铺时却突然接到西安军情吃紧的消息,于是便星夜返回西安。第二年(元1644年)起义军就失败了。"闯王"兵败后,清兵来到米脂,企图把大顺遗物全部销毁。为了把这座行宫保存下来,米脂的父老乡亲在行宫的正殿、起祥殿内重塑了真武祖师像,把行宫伪装成真武庙,才幸免一炬。李自成自此以后,再没回到故乡米脂县。
据光绪《米脂县志·建置志·寺观》记载:"米脂柔远门(北门)外出蟠(盘)龙山下"修建的这处建筑,是一所"真武庙",它创建于明成化年间。崇祯十六年(1573年),已在西安建大顺政权的李自成率军返回故乡,在此驻跸。因此,被人们又称其为"李白成行宫"。目前能找到最早记载"李自成行宫"的书籍是米脂文人李健侯写的《永昌演义》(1926-1930年创作,1984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365-370页写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李自成命李过率兵攻打延绥,并回米脂修复祖坟、改造马鞍山营房。李过回县后申饬知县征调民夫14000名、工匠2000名分头兴工,用45天时间完成祖坟、马鞍山营房两处工程。"马鞍山行营大殿五间,后殿五间,左右配殿前后共二十间,宫门二座……"不久李自成回到米脂,后来"……传令改马鞍山为盘龙山,正殿曰启祥殿,后殿曰兆庆宫……","李自成失败之后,清廷命令叫把大顺遗迹完全铲除,地方上人士觉得不忍将它毁坏,遂想出一种变通方法,在那大堂上塑一座真武祖师像,把这座行宫改为真武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