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重兵围剿,众将意见不一,罗荣桓开创新战术:眼皮底下挺进
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不与敌人正面交战,坚持袭扰敌人的薄弱环节,以达到消耗敌人的目标。游击战在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上大放光芒,第一次上升到了战略高度。
令人惊奇的是,罗荣桓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敌进我退的基础上,发明了敌进我进的新型游击战术,不损一兵一卒便粉碎了日军的大规模扫荡,这种新战术被称为“翻边战术”。
1941年11月,数万日军分成11路向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亲自坐镇,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当时日本已经计划进攻东南亚,因此投入重兵扫荡敌后根据地,想尽快安定中国占领区。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是115师,由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改编而来,战斗力和作风都是八路军中的翘楚。畑俊六一直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除而后快。
11路日军像一张大网裹住了根据地越收越紧,前锋逼近115师总部只有5公里,眼看包围圈就要合拢了。突围势在必行,但115师各位指挥员对突围方向的意见却不统一,有的主张用老办法,向东进入滨海区,主张向西、向北的也都有。
政委罗荣桓根据敌我形势和现实情况,一反常规地提出向南突围。南边是日军的老巢临沂,不但有重兵把守,还设置了三道防线,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罗荣桓解释说,日军这一次集结的兵力比较雄厚,还有飞机和装甲车助阵,不但广建碉堡封锁沟,还有很强的侦察和机动能力。而根据地目前已经被分割成小块,我军大部队很难找到安全的落脚点,万一被发现,很有可能被敌人的机动部队缠住。
向东去滨海区是我军反扫荡的一贯作法,日军对此已有了解,说不定会在东边布置了重兵集团。而临沂正因为是敌人的老巢,既有三道防线,又有重兵把守,敌人以为万无一失,警惕性反而是最低的。
只要我军充分做好隐蔽,加强情报工作,成功穿越敌人防线的可能性很高。当敌人发现我军深入其老巢后,肯定把扫荡部队撤回来,大扫荡便不攻自破。罗荣桓的建议很快得到了众将的认可,115师总部及附属部队3000多人随即展开了突围行动,向南直插临沂。
果然,我军利用黑夜屡屡躲过日军大队,在日军眼皮底子下挺进,好几次与日军擦肩而过,都没有被发现。在向导和侦察员的指引下,我军顺利穿过前两道防线,这才发现第三道防线还没有完成,日军不相信115师会往这个方向来,干起活来也就拖拖拉拉的。
此时,日军扫荡部队刚好完成了115师总部所在地牛家庄的合围,畑俊六下令向空无一人的牛家庄发起总攻,却不料八路军已经跑到了他们眼前。
罗荣桓要求部队故意暴露行踪,向小股日军和孤立据点发起攻击,就是通知畑俊六,我们来了!在石兰村,115师伏击了一支运输队,消灭了300多日伪军,缴获大批物资。
畑俊六终于醒悟过来,连忙命令日军回撤。八路军趁机潜回根据地,清除敌人留下的封锁线,重新恢复了根据地。数万日军白跑了一趟,什么战果也没有,大扫荡遭到彻底的失败。
罗荣桓将这种敌进我也进的战术总结为“翻边战术”,把主力部队集结在根据地的边缘地带,敌人开始进攻后,便翻到敌占区去,从而打破敌人的封锁,减轻根据地的损失。
要想实现这种战术,首先需要在敌占区的边缘地带建立稳固的游击区,使我军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敌人的布防和调动情况,这样才能使我军在敌占区行动自如。
游击战最依赖的并不是武器好坏和兵力多少,而是情报。古今中外所有游击战的成功,无不建立在强大的情报基础上。而最好的情报来源就是人民群众,这也是根据地能够在敌后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翻边战术是罗荣桓对传统游击战术的总结提高,使八路军的作战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到抗战结束时,山东根据地是八路军实力最雄厚的根据地,向东北和华东两大野战军输送了数十万优秀指战员,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罗荣桓虽然是一名政工干部,在根据地建设和作战指挥能力方面,却毫不逊色于军事干部。他在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元帅,完全当之无愧。